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宋亚平:基层三农工作存在的三大症候

[ 作者:宋亚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21 录入:12 ]

核心提示:目前我们基层的“三农”工作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与疑难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好习近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三个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繁荣。

目前我们基层的“三农”工作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与疑难问题:一是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得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大逃亡”,农业的凋蔽与农村的衰败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符合中国农民“宜分不宜合”的传统习性,亦能够有效缓解大量剩余农民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但它确实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小农经济形态。虽然土地产出率很高,劳动生产率却很低。这种不计代价的“劳动替代资本”投入机制的顽固性,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化分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现代化改造。

另一个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驱动力不足,积极性衰减,商品率持续下降和不断扩张的内卷化效应。究其缘由,皆因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畸低所致。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双重挤压”,即国内的农业生产综合成本太高而国际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很低,顶到了“天花板”。国内的农业生产综合成本高,当然有土地租金与劳动用工的价格上涨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农业生产资料快速上涨与社会资本的盘剥。同时,由社会资本主导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相关服务费用也因机械、燃油、运输、存储价格的不断上扬而越来越贵。尽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出台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但由于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太差,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仍然如同水库“泄洪”一般流向城镇。

二是农民群众的原子化程度日趋突出,精神颓废、教育缺失状态严重,极端利己主义甚嚣尘上,“一盘散沙”已成为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分田到户之后,以千家万户高度分散的家庭为生产单位,这种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恐怕就是中国农民之所以祖祖辈辈总是不能有效组织起来的根本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农村的最大贫困是什么?我看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困。如今的农民似乎越来越懦弱和麻木,自力更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日趋淡漠,甚至只是老一辈干部群众美好而珍贵的记忆。在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老化,道路交通不畅,水利工程失修,安全饮水缺乏,血吸虫泛滥,环境脏乱差等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而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齐做的事情,现在做起来十分困难。

三是多数行政村债台高筑,集体财产分干卖尽,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各种丑陋黑恶势力沉渣泛起。现在,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组织的各类资产被分光卖尽,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壳村”。虽然中央一直在致力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组织建设,但绝大多数行政村的党支部与村委会,却始终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样羸弱。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各类公有资产早已在一片“瓜分”声中基本上被拆零,党支部与村委会几乎没有任何生财之道去承担向农村社会提供规定的公益事业建设与公共服务责任。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好习近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三个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繁荣。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月下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