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方堃等: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衔接

[ 作者:方堃 金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7-01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民族地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紧扣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以乡村振兴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衔接。

吸纳人才,凝聚“精气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民族地区最缺乏的资源就是人才。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按照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新要求,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要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参与职业农民培育,提升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能力,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种养知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医生、教师、非遗传承人、农技员等专业技术人才。

要畅通下乡通道。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通过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提供服务等方式,服务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职业农民合法权益。民族地区应加快制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确保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建设的单位、企业、个人各项利益得到保障,将大学生、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孵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经营者,让从事现代农业的“新农人”有甜头、有盼头。

盘活土地,协调人地关系

我国许多民族地区耕地稀少且分布零散,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加快释放农地改革红利,将农民生产生活空间载体变成增收致富的核心资产,不仅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要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流转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在不变更土地权属关系的前提下,依托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流转和经营闲置土地、宅基地及其房屋,将整理节约出来的土地资源以入股、联营的方式发展农、旅、文三产融合项目,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结合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允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调整优化村寨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例如,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以及发展民族乡村旅游所需的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要在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同时,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管制。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禁打着扶贫和乡村旅游的旗号圈占流转土地,开发房地产等。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制度、防范风险,保护各族群众合法利益。

整合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精准脱贫离不开资金投入,乡村振兴也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民族地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整合”就是要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民族地区脱贫和公共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撬动”就是要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扶贫事业。这要求公共财政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把主要精力放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上。

同时,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引导更多资本流向民族地区,把金融资源配置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和短板弱项上,以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目标完成。

具体而言,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农村金融扶贫体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涉农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解决金融机构投向民族地区“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要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支持现有大型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解决民族地区“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

此外,还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现代种养、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民族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