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晓耕: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实践

[ 作者:田晓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25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2018年11月19日,由民盟北京市委主办、民盟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承办的“民盟基础教育论坛”——2018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在北师大举办。此次论坛主题聚焦基础教育如何贯彻生态文明教育。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上海禾邻社联合创始人、执行长田晓耕,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农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任李光对,浙江胥岭自然学校万小清,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CSA)国际联盟联席主席石嫣博士等专家先后作主旨发言。“乡村建设研究”公号特别推送专家会议发言,与读者一起思考生态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新词,虽然我在乡土教育领域已经做了七八年,但是我其实是第一次被点醒,我做的工作可以被纳入生态文明教育。我很感谢这次论坛,首先是给我很大的启发,萧淑贞老师给我很多的译文。这些译文是国外专家的文章,给我和团队很多的启发。我们这个团队重实践,但是不太回头看这些实践的逻辑和理论,老师发的译文是帮我很好地整理思路的过程。我昨天从成都来北京,今天先听了张孝德老师的演讲,觉得振聋发聩,非常震撼,给我很多的信心,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摸索,但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持,张老师讲的这些真的给我很多在未来实践的信心。

我作为一个亲身的实践者的角度,今天跟大家分享我这么多年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都做了什么?我们在实践当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做了什么样的调整?得出了什么成果。

因为我本科学习过建筑设计,工作原因我有幸走了很多乡村,实地了解了很多古村落的建筑,学习了一些建筑常规的理论。后来我又因为做儿童书,做了很多乡土文化方面的绘本和小说,总之我去过很多村子。给我的印象是跟大家差不多,因为大家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是中国的乡村是我在世界上看到最美的,是最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

给大家看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在云南拍到的,这个现在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景点,云南元阳哈尼族的梯田,这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我们在当地看到了很多旅游发展带来问题,但乡村是很美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情。我为什么讲哈尼族呢?哈尼在云南是一个很弱势的民族,云南的山很大,山下的民族都是比较强,像汉族在最底下种田、种农作物,然后是回族,稍微高一点,山腰上是苗族或者是白族,但是哈尼族因为民族规模很小不能打,所以就被慢慢挤到山顶上,但是他们生命力很强也很有智慧,他们一点一点地往山下开梯田,规模之大应该是世界之首。就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在每个山头上都开垦梯田,就这样年复一年就开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奇观,这些梯田全都是人拉着畜牲一点一点开下去,非常壮观,因为有些梯田是很高落差的,我走在上面有点害怕。哈尼人每年收成的时候要用很多人力拉着稻船到田里面去,也是很辛苦。在涵养水土方面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警戒线,村子里的传统是不能在村子的建筑以上开梯田,因为那样就会破坏水土,所以一定是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里,下面是梯田,上面一点也不动,这是他们一直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的传统。你走进村子会觉得他们很落后,但是很有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不是需要当地的科学技术,而是关于人在地球怎么生活,怎么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从风水学来讲,中国的乡村都很讲求枕山环水面屏,风水观念几乎影响了所有乡村现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果秉承这个理念,中国乡村在环境上不会有那么大问题的。问题出现在哪儿?我们看到中国乡村这么多问题,农业问题、教育(教化)问题、生育问题、医疗问题,这只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上看到的乡村的具体问题。我把它归纳为一种商品经济下的创伤,刚才张老师讲的原因非常全面,非常好,就不展开了,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在四五年前做一个村子的艺术项目,我们的目标是为当地办一个展览,这是我接触的一个手工艺人的故事,当时有感而发写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故事呈现了乡村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那个村子是很漂亮的古村,离上海很近。一个悲伤的故事发生在在一个令人悲伤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河流、道路都已经失去了名字。有些道路已经没有名字,有些大的河流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河上的七座桥拆成一座桥。王老头一生都是做蔑竹的,蔑竹在南方是很普遍的,他的手艺在村子里最好。他两个儿子都在镇上卖他的产品,王老头一个人住在乡下编竹篮、竹筒,还做竹家具,他的竹家具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几年前他家隔壁改造了一家浴室,王老头开始没有太在意,几年之后这个浴池因为乱用地下水,王老头的屋子就塌掉了。他给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这个老头大概八十岁左右,非常的精神矍铄,说政府给他盖了一个新房子,几个月就能搬进去,他说他一个人住很自在,他用手艺卖钱不用求别人。但是在我采访他的时候他租住的地方很小,大概只有几平米。他说这个地方施展不开,就不给我展示了,他编的竹篮确实比别人的都要细。结果大概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没有再见到过这个老头,我就问别人他去哪了?村里人说他那年夏天搬进新房以后中暑死了。我很诧异,身体很好的王老头怎么说死就死了。之后又去了那个新房,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新房子跟老房子相比就是一个监狱,是一个水泥弄的墙壁很薄的房子,在夏天的时候一定会比老房子温度高,王老头是不使用空调的,所以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发生在现在乡村里的综合性的悲剧。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和我的团队找了一个切入点,我们觉得乡村教育是重中之重,我觉得这一切的问题都源于乡村的教育。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乡土教育复兴本地的文化,从而改善乡村的面貌。

我们看到城市和乡村在教育上是有很大的不平等,这个问题不用再解释。城市有很多优势资源:优秀教师、学习机会、课外活动、公共学习资源、资金,但是乡村没有,乡村有什么呢?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普遍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同时有些地方还保留着非常好的节庆活动。我们团队里有做艺术的,有做教育的,我们想要做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激发乡村教育内在的动力。具体地讲,我们的教学理论是把乡村本地的资源结合进小学的课标,同时有一些发展心理学的专家会给我们一些建议,把它结合成适合乡村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模式我们还一直在摸索。

我们在乡村主要支持的人就是村小的校长和乡村教师,他们是本地的教育者,他们是改变乡村教育改变当地面貌最关键的人。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我们一直不停寻找和他们最好的沟通和合作方式。对于村小的好处是我们会提供教学方面的支持能够帮助教师,慢慢的提高他们在授课上的表现,如果一直跟我们合作的话,他们的自主教学能力和设计课程的能力都会明显增强。在几年的实际反馈中,我们的课程对于语文老师是最有帮助的,因为对于他们孩子的作文能力是明显有提升的。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展现的内容更加生动,更有观察和感受力。对校长而言,我们有时候会帮他们发展本校的特色课程,他们也是有一定需求的,同时老师的精神状态变好也是村小愿意跟我们长期地合作的原因。

我们的项目是通过向学生提供教材+教师的培训和教师社区的运营来执行的。我们的教材提供给老师们课程设计的框架,内容包括了阅读文本、教学活动、课堂游戏三个部分。因为中国乡村太多了,每个乡村都有不同的面貌和各种各样的人文和自然条件。所以我们的产品除了给出基于小学语文2-4年纪的阅读材料之外,我们通过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帮助老师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找到在地的教学资源,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然后我们再收集老师们的课程材料,在教师社群中分享讨论。这个教学设计是为了让我们的乡土课程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同时,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在教育项目最开始的一两年,我们在上海的外来务工社区一点一点地把课程积累起来。几年后,当我们要向全国推广乡土课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课程的标准化和全国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首先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应的乡土教材,其次开发这种教材的成本很高,况且在当时乡土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校的认可。

教学产品的研发过程是困难重重的,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花费了比预计更长的时间。这是教材的第三个版本,我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用的,一部分是老师在用的,学生部分以教学活动页面为主,老师的部分着重在如何引导活动,开展教学。这是我们的一些课堂反馈。(如图)我们的课堂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我们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到课外去,在自然环境下,因为他们有很多自然环境可以用,我们做的工作是帮助老师善用这些资源,把身边的资源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老师停留在书本上的教学。(如图)这是一些学生的作业。为什么说他们的作文能力会先提升上来?是因为他们真的开始关注一些身边的事件、身边的生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长期的训练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一手的素材,不用再写类似于“帮助老奶奶过马路”这种很空洞的作文。

2017年的时候我们在95所学校,累计服务300多名老师,大概有1万多名学生参与我们现在这个项目。我们一直倡导的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就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昨天在成都的时候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数据,是说现在整个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总量是九千多万,这些孩子当中越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吃到鸡蛋的机会就越低,我问为什么?比如说城市的孩子可能一天吃一个鸡蛋,他们可能一周能吃到一个鸡蛋,或者是一周吃到两个鸡蛋。但是乡村是鸡蛋的产地啊,他们每家每户都养鸡。延续刚才张老师提出的理论,就是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大家不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大家还是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生活的逻辑在走,每家把自己家里生下的鸡蛋卖到集市上或者向城市输送,供应城市的消费。换取很低的报酬来支付其他的生活基础消费。然后在城市里,有些公益机构每年还要组织大家捐鸡蛋回乡村,解决这些孩子的身体良好发育的问题。生产鸡蛋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工业化生产的一系列隐患。危害着城市和乡村孩子们的健康。仔细想想,这其实对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们想能不能去改变这种现状?孩子想要吃鸡蛋不是说你好好学习之后挣很多的钱去买鸡蛋,而是你可以去养一只鸡,你也可以去挖点笋跟别人去换,就是有一个社区的概念。所以怎么养一只鸡可能也会成为我们项目当中的一个课程。

今年我们会推出一个全新的教材,很有幸这一次我们跟北京一家出版社合作,把这套教材推向市场,之后在新华书店和网上可以买到,这也是对我们团队投注这么长时间的一个总结。我们的新教材依然按照时间的逻辑,一年四季展开我们的课程。我们希望孩子首先能感受四季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能够融入到课程当中。在教材的呈现上我们会尽量做得美观,做得好玩。因为对乡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审美需求可能比城市的孩子要强烈很多。他们天天看那些很丑的砖房,天天接触那些很丑的店铺,他们很渴望漂亮的东西。我曾经有几次在镇上的书店去翻他们的书,大概一半是教辅,另外一半是小说,在进门的地方总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放的都是鹿晗、吴亦凡等等这些明星,我就想为什么好像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专门的明星展示区域。后来我觉得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无聊的生活里能接触到很美的东西的机会太少了,他们能够看到的就是希望像明星一样那么光鲜的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它做得更漂亮,孩子们就更容易接受。

怎么让课程顺利走进课堂,怎么获得老师和孩子们的喜欢?这是在设计教材时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让孩子喜欢,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整体来说难度不大。首先、孩子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我们有好多接地气的主题,比如春天的野菜怎么吃、夏天蚊子多怎么办、秋天树叶都落光了怎么认得哪棵是哪课、冬天的雾霾可怎么治,等等。其次、孩子们也需要在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中获得自由,我们就建书中创造出一个叫呜哩哇啦的村子,在这个村里,东南西北风当村长,什么植物啊动物啊神话人物啊,通通都是村民,不仅沟通无障碍,还相处得非常和谐,一个个接地气的话题就发生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孩子们的学习更需要陪伴,我们就用笔记的方式来“陪读“。生字生词、修辞手法、文体结构,这些和语文紧密结合的笔记是老师的陪伴。吐槽、逗趣儿、感想、甚至争论,这些笔记是书中看不见的朋友的陪伴。听上去是不是像极了年轻人流行的“弹幕文化“?就是你看一个在线视频,好多一起看的小伙伴打字发表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像老朋友一样。我们相信,孩子们在这些陪伴下,会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最后,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是游戏。作为阅读文本的拓展,我们设计了28个小活动,让孩子玩转四季,比如,看完了星座的故事,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观星仪;了解了“热岛效应”的严重性,要不要设计一个降低“热岛效应”的建筑物;认识了这么多神奇的动物,一起向动物们学习健身吧。当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我们又准备了四个大型集体游戏,比如趣味运动会和讲故事大赛,这些非常适合作为班级或全校活动举办。这些活动和游戏绝不仅仅是玩耍这么简单,他们承担着积累素材、加深理解、知识应用、激发共情等等作用。明白这点的话,孩子就能光明正大的玩,老师和家长也能放心让孩子玩。

让老师喜欢,才是真正的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村小老师的负担重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当我们去和校长和老师们介绍一个项目,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做什么?”听上去特别积极,特别有动力,对不对?可惜不是这样,老师们担心的是,万一要求我做这做那,我完成不了,大家面子上都挂不住。所以,不给老师添负担是这本书的教学计划上的第一个目标。怎么才能做到呢?我们的做法是,让它成为老师日常教学的帮手,与老师的教学进度紧密配合,提供给老师丰富的教学材料。比如,秋季部分有大量景物描写。这是特意设计的,因为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秋季学期的中段都有4-6个周的教学计划,是紧紧围绕景物描写展开。因为同样的主题和教学目标,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在引入活动中,作为评估材料包含在家庭作业里,作为活动材料应用在拓展课上。其次,我们要解决老师如何使用的问题。讲理论?老师们普遍叫苦不迭。谈课程设计?老师们又感觉纸上谈兵。怎么解决课程支持的问题呢?我们的方法是开展教学评选和经验分享。每两周一次,老师们会收到与这本书对应的“时令“的教学计划和相关材料,通过线上研讨会,老师们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消化。接下来,每个老师会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会以图片和录音等方式,记录课程完成情况。在课后,老师会对课程完成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课程记录资料、教学反思,这三样汇总,参与教师群内的评选活动。每一期评选的标准都会不同。比如,本学期的评选有“课程活动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多种多样的评估设计”等目标。一来,为了有针对性的帮助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二来,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最后,作为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很多信息无法满足老师们的需求,我们需要提供额外的专业支持。我们有老师对植物特别感兴趣,非常愿意在植物上做出点不一样的课程。我们也有对民俗有研究的老师,已经在传统文化课程上有一些成就。这些听上去好像和语文传统的“字词句段篇”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相信,跨学科的“大语文”是未来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方向,因为“大语文”承载的是文学素养,是语文中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因为,只有老师认可了,喜欢了,才有可能出现好的课程。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为这些希望在个人素养和专业素养上都有所提升的老师们提供支持。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博士来撰写建筑板块,北大生物学和北京盖亚自然学校的校长来撰写自然板块,请了民俗学的专家、历史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和儿童文学作家合作以阅读故事呈现给孩子们。这些专业人才不仅在这本书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老师们在学校外的知识储备和加油站,在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丰富语文教学的方法,成为教育界坚实可靠的学术力量。

最后我要分享一点,就是我们觉得在乡村做教育大家有的时候过度地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孩子和老师身上,让老师觉得不堪重负,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我觉得最终还是要等到他们自己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或者在我们的陪伴下他们慢慢意识到应该往哪儿走,从那儿开始才是教学改变的起点,因为我们也不是本地人,也不可能天天待在那儿。我们不要做文化殖民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最重视的是教师社区的打造。在教师社区里你可以慢慢来,可以先从一个最小的活动开始,也可以把整年的课程都上了,也没有问题,我希望我们的每个教师都能在社区里相互交流。包括我们定期也会引入在城市里面的老师,他们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实际的教学能力,包括给他们一些外部资源的支持。我们会对一些表现好的老师有一些课时的奖励,包括给他们嫁接一些奖项颁发证书等等。同时,在这个社区里面我们也鼓励老师们不断学习。如果老师不爱看书,孩子也会不爱看书,老师有创意,孩子会更有创意,我们希望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

作为公益机构我们其实是靠第三方筹款,包括有一些公众的捐款来运营我们的项目。其实公益机构在国内能力都很有限,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走的方向是对的就能够一直走下去。我们成立快十年,才慢慢地发现一些规律,慢慢地总结了一些理论,慢慢地我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组织和人,在行动中探索是我们这个团队做事的方式。

我们也做出版,现在出版还不错,因为有一些收益,未来可以支持我们的项目。最后以几个我们出版的书为结束,,这是我们做的贵州的一个绘本,是我们在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下跟北大社会学系的一个合作项目,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找一只鸡的故事,但是我们把很多侗族的神话放在里面,让故事变得更有想象力,最终是创造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审美体验,小朋友读完这本书觉得我自己的家乡是很美的,这就够了。我们为这个书做了三四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马上就要出版了,也可以给城市的孩子看,贵州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乡村有很多很美的故事。

这个是我们一直做的系列,叫《小米游侠记》,今年是第五年了,一直在出版不同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个福神,它把各家的倒霉鬼和晦气的东西收在自己的鞋子里,等它一转化就转成一个个金色的蝙蝠,他们飞着贴在每家的门上,让孩子用一种新的视角理解我们为什么过年要贴福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福气给到邻居们。

这是一个关于手艺人的故事,我不知道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受了我刚才说的王老头故事的影响,我们写的是一个编风筝的老头,他收了一个徒弟,在月圆之夜他用毕生的精力放飞这个龙风筝,整个镇子有了新的希望,我们希望我们传统,优秀的文化能够留下来,以一种精神的方式一直激励我们,后人能够有不同的新的创造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建设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