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前的思考
城乡关系及其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领域,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均探讨了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内容。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从经济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理念进一步落实,更多的机会和公共资源正投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创新驱动也加速推动人口、信息、技术、产品等要素的城乡流动。因此,加强新时期城乡关系的系统深入研究,既是地理、规划、经济等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创新的需求,也是落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CNKI数据库中20 年来“城乡关系”相关文献,本文试图从城乡要素流动与互动的视角探索新型城乡关系,解读其理论内涵,并对新时期城乡融合分析框架、思路与方法、重点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论文选择中国文献覆盖率较高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EI(工程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源,选择“关键词”=“城乡关系”or“城乡关联”or“城乡联系”or“城乡互动”or“城乡统筹”or“城乡一体化”or“城乡融合”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范围为1998~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20日至8月25日。为保证检索文献的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一筛选,删除会议征稿、卷首语、成果介绍、书评等条目以及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2612篇文献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借助Citespace 1.0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模块,论文对城乡关系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生成城乡关系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1)。图中环形圆圈(引文年环)代表文章关键词的出现年份。其中,自中心向外围的每环颜色代表了文章由远及近的发表时间,年轮的厚度与相应时区内引文数量成正比。同时,从顶端的时间线能看出不同年份关键词的分布,关键词曲线的长短与时间跨度成正相关,并且不同年份对应不同颜色。
图1 城乡关系关键词共现分布时间图谱
3、热点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体来看,1998~2018年来,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乡联系、城市(镇)化、城乡互动等关键词一直保持高热度,并与指标体系、人口流动、发展模式、路径、城乡格局等关键词联系紧密,反映了这些主题在城乡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论文进一步从城乡关系内涵与影响因素、城乡联系测度与评价、城乡空间组织与发展模式、城乡协调发展与推进策略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厘清了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与演化脉络。
分析表明,学者们在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结合当时的政策框架与社会经济背景,探讨了城乡关系演变及其社会经济组织模式以及政策引导。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对理想城乡关系的分析或城市偏好下单一要素的单向、静态城乡流动的理论探索,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城乡平等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共享基础上的城乡关系变化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新的政策框架与发展环境下,城乡关系的发展开始从城市主导下的城乡弱联系、弱互动以及城市主导下的城乡强联系、弱互动,向城乡对等下的城乡强联系、强互动变化。地理学需要从研究思路与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等方面,对当前城乡关系的优化及未来城乡关系的构建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4、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分析框架
城乡关系既是城乡互动的基础,又是城乡互动作用的结果。而贯穿于城乡互动全过程的人口、土地、资本、信息、技术、生态等要素的流动,则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这一良性关系的核心所在。城乡融合的本质是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与共享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当前的政策框架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将会逐渐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乡关系,进而形成城乡融合、城乡平等发展的新格局。具体表现在城乡经济社会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共存的城乡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宜居城乡环境。因此,城乡融合分析,要素融合是基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融合是抓手,空间融合是保障,生态融合是目标。而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则是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面对更加综合、复杂、多维的城乡关系,在新的数据环境下,针对动态的要素流动,探索基于多源时空数据整合的城乡关系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城乡一体化数据库的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模拟仿真与可视化等。针对新时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城乡关系构建中的要素流动及其影响机制、空间效应与空间格局、融合发展与空间管制等关键问题,重点对城乡关系测度与评价、城乡要素流动的格局与效应、城乡要素融合发展的流动机制、城乡融合发展调控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5、结论与建议
论文采用Citespace1.0软件对城乡关系研究热点进行了讨论,并从理论内涵、影响因素、测度与评价、空间组织及推进策略等方面对已有城乡关系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对理想城乡关系的探讨或城市偏好下单一要素的单向、静态城乡流动的理论探讨。
论文指出新时期的城乡关系构建需要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城乡平等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论文构建了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融合分析框架,提出了流空间及新流动范式为理论支撑、多源数据及可视化分析为方法支撑的要素城市流动特征、格局与机制分析的总体思路,强调了城乡关系测度与评价、城乡要素流动的特征、格局与效应、要素融合发展的流动机制、城乡融合发展调控策略四个重点研究内容,并具体探讨了城乡一体化数据库建设、城乡要素流动测度及其时空变化研究、城乡要素流动的影响因子及其机制研究、空间模拟与可视化表达等方法与技术。
6、未来研究的思考
城乡融合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城乡发展新命题,本质是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与共享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广泛的经验总结和不断的创新探索。
尽管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城乡关系分析是有差异的,但城乡要素流动是其关键所在。探索新时期城乡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形式及机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同时,城乡融合的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完善,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在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与空间等诸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甘肃省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工程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土地管理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研究。近三年来,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生态学报》《经济地理》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新常态下黄土丘陵区土地整治规划探索与实践》专著1部,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理科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