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芳清:一村一策:精细推进村域乡村振兴

[ 作者:刘芳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4 录入:王惠敏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在村(社区)。今年7-8月,我所组织12名科研人员,深入津市青苗、樟树、箭楼、白衣庵、大关山、庹家峪、药山等7个村(社区),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乡村振兴调研。对7个村(社区)169个居民小组乡村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开展了问卷调查,收集了相关资料,与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业主、农民、所在乡镇干部进行了走访和座谈,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形成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村域乡村振兴各具特色

津市市位于澧水下游,环绕湖南省最大溪水湖和第二大淡水湖毛里湖,属于典型的环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类型。调研的7个村(社区),具有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域类型特点。在过去的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村(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呈现了不同的村域特色。

青苗社区。属于典型的湖畔平湖地形地貌,为村镇融合以农为主的行政社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础较好。土地平坦连片,耕地已全部流转到社区,由社区统一组织流转规模经营,现有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1个、家庭作坊4户、农家乐3家、种植大户16个、养殖大户19个。农产品加工传统手艺特色鲜明。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产品品种较多,产品生态优质,风味好,价位高,市场畅销。青苗品牌社会影响力显现。自2015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青苗腊八节”,通过节会促进农产品销售,“腊八节”农产品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9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多万元。“青苗腊八节”已成为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乡村品牌。乡村人文环境好。社区干部均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强,村民崇学氛围浓厚、热心公益事业、积极配合干部工作。安置了石门皂市水库土家移民52户、168人。

樟树村。属于典型的湖畔丘陵地形地貌。湿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中,水田占24.7%、水面内陆滩涂占27.1%。旅游休闲区位好。紧邻毛里湖湿地公园宣教中心,为毛里湖湿地公园旅游景区的“窗口”阵地,可共享毛里湖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旅游休闲产业有基础。近年对500亩农田进行了生态综合整治,修建了生态路、渠,连片种植了200多亩莲藕,开始吸引了一批休闲观光游客;陈氏生态家庭农场,建成了500亩四季特色优质果园,成为特色优质水果生产和休闲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箭楼村。属于典型的湖畔丘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杨幺起义屯兵遗址(古墓群)、龙王庙、跑马岗遗址、津市市第一大祠堂—陈氏祠堂等历史人文资源。特色柑橘产业发展优势显现。受毛里湖大水体气候影响,柑橘生产产量高、品质优、甜度高。全村40%的农户种植柑橘面积在10-30亩,柑橘种植总面积3000亩,其中挂果面积2000亩。主导品种日南1号,具有特早熟(8月下旬上市)、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销路好等特点,亩产一般在1500-2000公斤,高的能达到3000公斤,产地销售价格在每公斤3元左右(不含采摘成本)。2017年,投资350万元建成了1个柑橘加工厂,年柑橘商品化处理、储藏以及产地初加工能力为2万吨。村集体经济框架初步建立。村集体成立了继炎柑橘种植合作社,建有800亩柑橘种植基地,通过成园后发包给农户种植每亩收取50元租金和每公斤果品收取0.2元销售服务费用。村集体参股18%建成了投资350万元的柑橘加工厂,可以经营分红。

白衣庵社区。属于典型的湖畔丘陵地形地貌,为村镇融合以镇为主的行政社区。高效产业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基础较好。原集体茶场300亩,由34户承包经营,每户面积10亩左右,亩均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原集体园艺(柑桔)场1000亩,由38户承包经营,每户面积20亩左右,亩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水蜜柚,股份合作经营,村集体占10%、250户农户土地入股占56%、公司占17%、合作社占17%,亩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藠果基地1000亩,亩均纯收入过3000元。生态旅游康养环境好。山(果茶林)水(毛里湖)康养环境优美;农户生态庭院众多,全村50%的农户庭院面积2-3亩,前有花园,后有果菜园;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的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五福”乡风文明文化建设工程,旅游休闲开发价值大。

大关山村。属于典型的环湖丘陵地形地貌,为城市近郊村。人文资源丰富。有元帅井、十二生肖广场、民俗文化展览馆、道教“第四十八福地”、许愿湖。生态环境好。村内林地、园地、草地、水面成片分布,占地比重大,森林覆盖率高,山青水秀;2017年探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绿色存折”制度,社会影响好。四季小水果家庭种植规模大。全村大部分农户庭院都种植有四季小水果,主要品种有杨梅、枇杷、桃、红橘等,四季小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户均超过1亩。

庹家峪村。属于典型的环湖丘陵地形地貌。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基础好。距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新洲景区(孟姜女故乡,晋代吏部尚书车胤故里)5公里;林地、水田占地面积比重大,有烂泥湾、庹家峪两座水库,环境无污染;建有3家星级休闲农庄,其中锦绣兰苑是湖南省五星级农庄、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半岛、烂泥湾农庄被省旅游局评定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食用菌产业发展来势好。成立了富源、利民2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香菇生产基地240亩,产品销路好、效益高。

药山村。属于典型的环湖丘陵山地地形地貌。药山文化特色鲜明。药山寺始建于唐代,是唐代著名高僧惟俨禅师住锡传禅之地,是禅宗的重要祖庭,在国内外尤其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佛教界的影响大。生态康养环境条件基础较好。村内有跃进、南山、东冲等3座水库,有5000多亩成片森林;药山寺环境宁静、康养农产品开发已经起步;油牡丹、红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近400亩,生态种植的“福田米”深受市场欢迎。药山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竹林禅院三期、祖师塔、大殿、南山路、竹林路绿化等工程已基本完工,60户民居已修缮成唐风建筑风貌,景观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聚集的禅风建筑群落。

村域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短板”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环境、方式、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任务艰巨。调研的7个村(社区),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既有共性问题,也存在个性短板。主要表现在:

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大部分干部村民发展有想法、有行动,但多局限于单一项目的近期发展,整体性、协调性、长远性、科学性不够,没有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引领发展。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只有平原地形的青苗社区开展了整村基本农田建设,其他6个丘陵村(社区)基本农田建设覆盖率不到20%,已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标准较低,田间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完善任务重。二是丘陵高岸田、旱地、园地灌溉条件差。除少数水果基地和家庭农场建有简易水利设施外,90%以上的高岸田、旱地、园地依靠天水种植,抗旱能力弱。三是农村道路建设落后。少数村民小组没有通组公路,乡村骨干道路路面普遍较窄,大多在3.5米左右,错车点少,交通运输不方便。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除青苗社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白衣庵社区的柑橘茶叶产业和箭楼村的柑橘产业发展,组织带动农户面较大外。其他村(社区)和农业产业发展,农户自主生产、分散经营,不成规模。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农产品基本上为初级产品销售,如稻谷多由经纪人以湿谷或干谷形式收购,柑桔多由经纪人或经销商在园内整园估产或计量收购,产品售价低廉,生产效益低。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除水稻等农产品传统生产技术农民比较熟悉外,农民大多对柑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生态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不了解。如许多农户发展柑橘生产,不了解品种特性,盲目引种,种后缺乏科学培管,成园投产时间长,产量不高,品质不优。

资源要素优化利用约束较多。一是旱地利用低效。6个丘陵村(社区)的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0%左右,近年因干旱严重,传统旱粮种植效益不高,抽水抗旱成本过高,导致部分旱地已弃种、荒草杂树丛生。二是农户住宅利用程度低。7个村(社区)共有无人居住的破旧危房148栋,多年无人居住的空心房124栋,年内居住不足一个月的房屋813栋、占农户总数的17.2%。三是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7个村(社区)在家从业人员的年龄偏大,50-60岁人员占21.6%,60-70岁人员占35.2%,70岁以上人员占8.5%;64.5%的村民小组长年龄超过60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仅占37.5%。四是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7个村(社区)都没有实体经济固定收入来源,只有少量的土地租金收入。

村域乡村振兴的主要策略

调研的7个村(社区),同位于毛里湖环湖生态经济区,分属于津市市的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气候相同,位置相近,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基础和水平各不一样。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乡村振兴目标,彰显特色优势,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明确主攻方向,确立主要抓手,因村施策,力求取得实效。

青苗社区。振兴思路是:彰显“节会”特色,精心办好“腊八节”、“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节会,以“节”为“媒”,围绕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和旅游休闲,综合发展生态优质农产品种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农渔加游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滨湖田园综合体。主要抓手是:建设青苗节会文化活动广场、节会文化活动服务中心、传统手工加工家庭作坊一条街、美食民宿休闲一条街、沙滩娱乐休闲公园,建成节会文化休闲贸易区;建设生态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观光片500亩、绿色蔬菜生产休闲基地500亩、稻田养虾生产观光片100亩、莲藕生产观光片100亩、绿色水果生产休闲基地350亩、池塘小龙虾养殖休闲80亩、池塘鱼田螺养殖休闲24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成农渔加休闲产业开发区;综合整治18栋空心房和危房、社区中心4个村民小组连片农户住宅、环社区排水河渠,建设环社区观光大道,绿化美化社区主干道路,营造生态宜居宜游乡村环境;组建社区文化艺术团队,丰富节会文化活动,繁荣乡村文化。

樟树村。振兴思路是:依托毛里湖湿地公园旅游景区出入口地理区位优势,围绕毛里湖湿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湿地、庭园资源,加快发展莲藕、稻田养鱼、四季水果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休闲旅游、民宿、电商产业,打造以湿地农业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湖畔田园综合体。主要抓手是: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莲藕生态种植休闲基地1600亩、稻渔生态种养休闲基地800亩、生态优质水稻油菜生产基地800亩、生态优质旱杂粮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000亩、绿色优质水果生产休闲基地3200亩、池塘生态养殖休闲基地96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60亩,建成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开发区;综合整治63栋空心房和危房、村部周边连片农户住宅,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路,村域南部6个组50家生态农家乐和生态民宿,营造生态宜居康养乡村环境;严格保护好毛里湖沿湖岸线150米范围内土地和澧水河沿线水面湿地,确保湖畔河畔水土生态无污染。

箭楼村。振兴思路是:彰显特色柑橘产业发展优势,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潜力,做大做强特早熟柑橘产业,协同推进水稻、油菜、淡水鱼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民宿、电商产业,打造以特早熟柑橘产业为特色的湖畔柑橘生产休闲康养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主要抓手是:建设特早熟柑橘种植基地2万亩(其中村内3500亩,带动环湖周边村发展16500亩)、柑橘加工物流产业园50亩,形成特早熟柑橘种植专业村和示范村;建设砂仁嘴旅游休闲景区600亩,成为毛里湖湿地公园的重要旅游休闲景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综合整治126栋空心房和危房,完善拓宽和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路,营造宜业宜居宜游乡村环境;推行村协会+合作社(加工厂)+家庭农场(大户)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发展100多个柑橘和水稻油菜种植各10-30亩的家庭农场(大户),助推农户适度规模经营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

白衣庵社区。振兴思路是:充分利用果茶适度规模种植、农户生态庭园建设、集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五福”乡风文明文化建设工程等基础条件,以组织振兴为抓紧手,以融合发展为途径,打造湖畔丘陵镇乡产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文明小镇。主要抓手是:建设优质水稻藠果油菜生态种植观光基地2000亩、生态优质柑橘(以水蜜柚为主)生产休闲基地2500亩、有机优质茶叶生产休闲基地300亩、池塘健康生态养殖休闲基地20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300亩、农产品交易中心30亩、综合整治81栋空心房和危房、生态康养休闲民宿50家、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与“五福”文化旅游观光景区300亩,推进镇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推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旅游公司、农业公司)+合作社(加工厂)+家庭农场(大户、民宿)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城乡要素融合、股份合作经营。

大关山村。振兴思路是:依托城市近郊村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连片草地资源、花卉苗木基地、农户庭园四季小水果规模种植等基础条件,以林果为根本,打造农业休闲生态融合发展的城郊农业公园。主要抓手是:建设四季小水果科普休闲体验园200亩、四季小水果和蔬菜瓜果庭园规模种植休闲农庄50个、四季花卉苗木科普观光休闲园500亩、草地奶牛养殖观光基地500亩、池塘生态水产养殖休闲基地300亩、油茶产业基地2500亩,综合整治16栋空心房和危房,示范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绿色存折”制度成果。

庹家峪村。振兴思路是:依托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驻村城市涉农企业资源,以生态振兴为主线,打造环湖丘陵循环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主要抓手是: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综合整治25栋空心房和危房,生态优质水稻油菜生产基地4500亩、津市(酒店、社区)绿色蔬菜与旱杂粮供应基地500亩、绿色水果生产休闲基地600亩、特色优质畜禽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小区3000亩、池塘水库健康生态养殖基地10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500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40亩、年产5000吨有机肥加工厂1个,做大做强锦秀兰苑、半岛、烂泥湾3家星级休闲农庄和真国医馆医养中心,综合整治31栋空心房和危房,示范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产销(酒店、批发商)对接销售经营模式。

药山村。振兴思路是:依托药山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围绕药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绿色山林资源和中药材种植基础,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彰显药山文化特色,打造环湖丘陵山地农旅文融合发展的药食康养小镇。主要抓手是:重点打造好药山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佛文化旅游、寺院素食餐饮品尝、寺宿康养休闲;配套建设特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福田”牌生态稻米菜油生产基地3000亩、“福田”牌生态旱杂粮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200亩、“福田”牌生态水果生产休闲基地600亩、药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60亩、民宿康养休闲农家60个,综合整治85栋空心房和危房;创造性传承佛文化和中药文化,培养树立良好乡风。

作者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研究与决策》2018年第9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