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既要围绕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活力,在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突破瓶颈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等发展“硬件”上不断完善,也要结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全面优化,不断“硬化”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初步实现了“一窗受理”“只需跑一次”目标;提出了2020年底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应放尽放”,2020年底前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全部通过“单一窗口办理”,5年内将企业开班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等任务,旨在让“放管服”更多释放改革的红利。但从目前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有的领域仍然存在手续繁琐、效率低下问题;有的政府部门缺乏诚信,有的干部新官不理旧账;有的部门不依法行政,随意执法;有的市场准入门槛高,搞地方保护,各种隐性壁垒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群众意见不少,企业不堪重负,是阻碍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毒瘤”。我们要结合党政群机构改革,全力谋划营商环境机制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亲”上加“清”的政商关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把文章写好”“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近年来,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们在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待解决,一场又一场的硬战需要攻克。我们必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既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当前的环境突出问题,又要抓好基础性、经常性、长远性工作,着力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提升人文环境。精神文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越来越重要的软实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从我国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看,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又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硬化”人文环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使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站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让我们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软”“硬”兼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区泊水街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