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栋梁:脱贫攻坚中的几类户口问题

[ 作者:郭栋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0 录入:吴玲香 ]

当前已经进入脱贫攻坚期,既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又有许多待解的小隐患。笔者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员,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经过与形形色色的村民和干部打交道,切实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确确实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仍存一定程度的模糊,需要当地扶贫干部来拿捏把握,可能引起的一个结果就是有部分群众对扶贫工作不满意,其中既有贫困户,又有非贫困户。就拿户口问题来说,每个人的户籍都是清清楚楚,似乎看上去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在扶贫工作中却也时有纠纷。下面,笔者将以在所驻湖北省深度贫困县F县下辖的G村所遇到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有四类情况:

第一类是直系亲属中有财政供养人员,但是已经分户独立。根据湖北省相关扶贫政策,在涉及公职人员,包括领导干部、财政供养人员、基层站所人员及其家属是贫困户的问题时,按照贫困户识别负面清单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国企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一律作为“硬伤户”,不能保留。G村村民H的哥哥是县城某局正式在编人员,即通俗讲的吃财政饭,二人早已分家,户口也已经分开。但是根据政策,由于哥哥的原因,H不得纳入贫困户。实际上H的哥哥虽是国家公职人员,但是由于地区和部门原因,待遇偏低,居住在县城,勉强支撑一家几口人的生活。由于H已经离婚多年,H高龄的父母随其生活G村,并照顾唯一的女儿,一家人的生计也主要靠H在市里务工维持,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对于这类“硬伤户”,相关政策规定,若因病、因灾、因学等支出过大、负担过中,造成该户生活确实困难,且该户识别程序(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环节)履行到位并有完整记录,本村村民无异议,该户可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保留,但需逐户说明“硬伤”情况及保留原因。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操作困难。因为对于“确实困难”,不容易界定,更多是靠村干部来把握,这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可能就不是政策,而是“规则”。

第二类是外嫁女离婚后回娘家居住。可能是受近年打工经济的影响,夫妻长年分居导致离婚率较高,这也是笔者在所在村子里发现的一个明显现象。村上有几户家的女儿离婚后又重新回村里娘家居住,有的将户口重新转回,有的仍在其他地区。贫困户C,女儿离婚后人仍旧住在县城,但是将户口转回村里,分户独立,没有重新与C夫妻及儿子合户。C今年建造新房,若要获得国家的建房补助资金,需要将面积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如此C建房面积不得超过75平方米,但是C却建造超过100平方米。其理由为其中75平方米为夫妻二人及儿子的,其余面积属于女儿,女儿单独一户,又非贫困户,面积上就没有太大限制。这样一来,既能够居住大面积的房屋,又能够获得国家扶贫资金。不良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那些按照相关规定建房的贫困户,尤其是异地扶贫搬迁户的不满,认为国家执行双重标准。

第三类是外来人口。这里的外来人口指的是近些年从其他地区迁入,户口也转至村里,但是在身份认同、村民接受方面仍属于外来人口。贫困户Z本不在G村居住,多年前从其他地区迁至G村,G村也已成为其户籍所在地。但是Z在村民看来属“不和谐因子”,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强行占据集体土地建设超标房屋,并得寸进尺,占据公共区域,导致与邻居发生矛盾。村民的意见是,Z本非我们这里的人,却占我们的的资源。在这里,Z户口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Z和村民的“心理户口”出现了问题。Z的心理户口不在此,不遵守G村的村规民约,也会影响群众对扶贫政策的评判。这类问题最难处置,需要有为村干部从中施加影响。

第四类是城镇户口的村民。有兄弟二人,因为他们的父亲当年吃财政饭,户口转至县城,但是居住在村里,导致二人成了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口。二人已至中年,但是仍是光棍一条,经济状况比较差,2015年都被纳入贫困户。但是随着政策更加具体明晰,他们因为是城镇户口,不能够再享受相关扶贫政策。二人也多次申辩,当初其父亲转城市户口时,土地交给了G村集体,现在要回土地不现实,不享受扶贫政策又造成生活困难。

上述几种情况,或多或少的在各地扶贫工作中都有发生。表面看是户口问题,实质上与大家所关注较多的户籍制度问题类似,都是与户口绑定到一起的利益分配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相对容易解决,有些却比较困难。如第一类,如果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标准,该户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被剔除出贫困户。对于第二类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在扶贫工作中相对比较普遍。第三类问题严格上谈不上问题,但是处理好这类问题需要村干部能够切实代表好村民的利益,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第四类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涉及到户口迁移的问题。但是目前户口迁移情况是由农村入城式易,由城市如农村难。面对上述问题的时候,稳定往往成了干部首要追求,这就导致问题没能够及时有效解决。要解决上述问题,机械执行相关政策只会导致民怨沸腾,事与愿违。要处理好公平公正与效率成效的问题,对一线的操作者——村干部提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当前扶贫工作,首在用人。用人更要育人,既要给村干部戴上“紧箍咒”,又要给村干部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作者简介:郭栋梁(1990-),助教,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土地经济。目前是中共十堰市委党校驻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