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一词由来已久,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还是物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始终由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处在社会相对贫困状态线以下。为了摆脱贫困,历代封建王朝通过战争更替的方式结束暴政没落的王朝,用一种相对清明的政治治理手段,通过轻徭薄赋的方式实现社会相对公平正义,科举考试是一个让底层饱学之士有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即使是现代社会,蓦然回首发现实施了所有的手段后贫困群众仍然大幅度存在,为了彻底贫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底线任务,兑现庄严承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需要基层一线扶扶贫干部多管齐下齐发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用一个基层扶贫干部的眼光来看,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需要因地因村因户制宜,多种举措齐发力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斩断贫根。以下是本人对于解决贫困地区,实现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一些简单看法。
一、准确客观鉴定致贫原因
因地制宜分析致贫原因,理清致贫原因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关键所在,在我们生活的某一个地区,宏观性的致贫原因无外乎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通达性不好、没有发家致富的长效产业等,但我们却忽视一个问题,基础设施跟上去了,这些贫困人群真的就能如愿摆脱贫困吗?现实的回答显然是不是,解决贫困人群的基础设施问题只是其实现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某一村、某一户,致贫原因即使相同,也要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正所谓同病却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然而在现实的帮扶中,我们教条的认为只有解决了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就脱贫致富了。其实不然,比如某个贫困户因病为主要致贫原因,缺资金、因学为其他致贫原因。如果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利用国家健康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把该户能享受的政策都让享受了。回头发现他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贫困落实的面貌。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扶贫人反思的社会问题。简单的来说即使病治好了,但是还缺乏其后续长效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贷了款用错了方向也是无济于事,教育上享受政策但孩子还在读书离毕业获取回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而言之该户贫困户发展还面临巨大的压力,为解决其在脱贫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在帮扶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研判其发生贫困的原因,理清了致贫原因,我们在接下来帮扶过程中就要对症下药。
二、因地因户制宜做到精准施策
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精准施策,因地因户精准施策是帮扶成功与否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是难点所在。为实现对症帮扶,首先我们得和贫困户打成一片,多和贫困户沟通谈心,了解其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其在内心里不在抵触帮扶干部。相反如果一味的为了完成结对帮扶任务,隔三差五的去贫困户家让其签字按手印,走过场、完任务。那么贫困户对你这样的帮扶人是相当反感。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去帮扶,帮扶干部在帮扶过程中一定要对国家扶贫政策烂熟于心。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帮扶到位的前提是你掌握政策同时能够运用扶贫政策进行精准帮扶。如果一味的吊高贫困户胃口,今天给其送袋面、明天送袋米、后天送桶油这样填油加醋式的帮扶。这种扬汤止沸式的扶贫行为当在你带东西去的时候贫困户可能很高心。但是真实的结果却很不理想。因为此种行为,让贫困户失去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助长了懒汉行为的存在,这样的帮扶行为对贫困户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最后我们在帮扶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项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各项帮扶措施。在帮扶过程中经常和贫困户进行沟通协商。鼓励其改变心态,相信在党和政府正确扶贫政策的引导下,付出总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扶贫政策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当前贫困县在脱贫摘帽过程中有一个通病就是攻坚期内,政策力度大的让你不敢想象。甚至非贫困户看到贫困户享受了如此大力度政策都感到嫉妒。贫困户更是陷入了一个不想脱贫不愿意脱贫的怪圈。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既有识别不精准造成其他群体的愤世嫉俗性矛盾,也有攻坚期内过度扶贫造成的后续扶贫措施落实财力难以更进的结构性矛盾。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要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因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靠突击手段博得脱贫摘帽的扶贫方式无论对贫困户还是扶贫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只有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整个扶贫过程才有可能在阳光下顺利进行。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这种思想根植在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所以说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一个标准、一条红线,不能今天这样一个政策,明天那样一个政策。最后只能导致整个扶贫工作在翻沙窝方式中的运动中悲壮结束。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个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在扶贫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点反思与探讨。相信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如期实现,届时“贫困”将一定成为过去时。
(作者单位:定边县郝滩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