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芹:中式元素在乡建中的意义

[ 作者:马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6 录入:王惠敏 ]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风貌、景观。中国人讲究意境,无论是歌词诗赋、水墨画、茶道、亭阁水榭抑或是山水园林,方方面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城市发展的那些年,我们丢掉了这些文化底蕴,盲目跟风西方国家,搞的各个城市千篇一律,失去了各自的区域特色。“意境”二字也离我们渐行渐远,由于城市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以及结构功能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文化占主流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随着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文化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取向。现在的中国,尤其是对于乡村建设来说,我们自己的东西更应该被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继承与发展。模仿之风吹过后,民族风兴起,如何取舍,如何在尊重中国人的传统居住习惯基础上与世界融合,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融合,显然成了共同的话题。在这样背景下,我们的乡村建设将通过诸多中式元素的特征,表达对文化、地域、意境等方面的追求。

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乡村得以体现。

我们熟知的中式元素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武术、桃花扇、景泰蓝、玉雕、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佛、道、儒、 中国织绣、彩陶、紫砂壶、腊染、中国瓷器、国画 、写意画 、太极等等。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我们的历史文化元素多种多样,每个元素都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只有运用好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真正理解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每个乡村本土化的风格。要做到真正内涵上的沿袭而不是视觉元素的堆砌,让乡村也能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农学堂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