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芹:田地是中国人的命

[ 作者:马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7 录入:王惠敏 ]

    孙君老师讲“田人合一”时,分析了为什么农民必须有田种。今天我想借着这个话题,聊聊农民与田地,聊聊如今对农民这一底层的种种不公甚至歧视的看法,从中我们该如何如实分辨呢?

    假如我们刚从这片土地降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来源,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生命的本质在于传承,在于丰富,在于至深理解。在广远的史前,生命孕育于自然,人们总与土为伴,依田而存,与山川河流草木共生。人们在田地上耕种五谷杂粮,肥沃了土地,养活了自己和下一代。田地,不但解决了我们的肚子,还让我们学会了思考。一段文化,一群建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自己的奇迹,奇迹在于报答,它留下的美可作为惊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如今,中国的农民在减少,种粮养田的方法在简化,在不断地违背自然规律,因为人们期望从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人们希望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不用在等待中对食物垂涎欲滴。农民已经无心与田地交流,也不能安心种粮。天平在倾斜,田地在愤怒。

    现在,我们吃到嘴里的食物不再是自然成熟的,农民不在安心等待瓜熟蒂落,各种催熟剂泛滥.......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我们的手里消失,只从经济的竞争中我们便败下头阵。

    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大量化学药品、工业废水和固体物与田地“亲密接触”,目的是提升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人类更多的物质需求,但久而久之,田地出现了各种“慢性病”。在此情况下,农业活动中不得不升级化学肥料和药剂替代品,以增补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产量。如此往复循环中,田地的天然养分丧失殆尽。可怕的是,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续使用化学肥料,农作物也会随之“生病”,人类的健康问题将继而爆发。

    土地是根

    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维度。过去,农业活动造就文明,使我们的根深扎于此,但同时,它受历史之兴废,战争、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我们的根脉断裂,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的祖先从山洞里走出来后,开始围绕两河发展耕种、开垦田地和建立族群,肥沃的土地对人类天生有吸引力,所以我们本身就是土地的产物。

    而自古以来,农民和田地分不开,也要不得分开。在奴隶社会,农民是奴隶主的财产,农民是无法拥有土地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拥有了田地,有了律例。农民放弃了田地的拥有权,也就是交出了手里的地契。农民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交出自己的地契呢?就如同农民会在什么情况下卖掉自己的儿女一样。

    古往今来,农民通过劳作,收获农作物。农民依靠田地,而其他人依靠农民。农民与田打交道,自然气息是浓厚的。而其他人与人打交道,更多的是方法,是用脑。

    生于草木,生之若山,死之静美,犹如鸟雁。雁去留声,人死归根。我们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农民和田地的关系也是一样,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帮农民与田地,找到一条光明正途,让农民依旧单纯,让食物更加安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农学堂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