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潘彪等:购机补贴政策对中国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 作者:潘彪 田志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5 录入:王惠敏 ]

摘要:购机补贴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支农政策,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中国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对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运用DEA-Tobit两阶段法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全国各省份农业机械使用效率,评估了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中国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并趋稳的阶段性变化,整体上以效率改进为主;购机补贴对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存量增加效应降低了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结构改善效应则提升了农业机械使用效率。未来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应动态调整农机产品的补贴范围,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重视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等工作,提高农机利用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  农机装备结构  农业机械使用效率  DEA-Tobit两阶段法

一、问题提出

为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国在2004年出台的购机补贴政策。伴随着补贴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机总动力从2004年的6.41亿千瓦上升至2016年的9.7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由34.3%上升至65.2%。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购机补贴政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政策效果如何评价?这些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的耐用投入品,购机补贴不仅影响当期购买量,还通过形成农业机械存量产生持续性效果。购机补贴带动下农机存量的增加,并不必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赖于农机使用效率的改进。评估购机补贴政策的效果,不能局限于政策对农户行为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补贴引起的农机使用效率的变化。对于农机使用效率及其变化情况,学界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效率界定、测算方案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同时,现有研究对购机补贴政策的关注不够,既有的定性判断多认为补贴会引起局部农机保有量饱和,使农机使用效率下降。

农机使用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和农民购买积极性,还直接影响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使用效率提升意味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质量和效益的并重,具有可持续性;农机使用效率下降会减少农户投资机械的收益,抑制农户购买积极性,引起农机投资波动,与补贴政策目标相违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农机使用效率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补贴政策提升还是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表现为农机手操作拖拉机、收割机等机器进行田间作业,完成耕、耙、播、收等作业实现要素贡献。本文把农机使用效率界定为技术效率,即在给定农业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一定水平的农机化作业需求,农业机械的最小投入量与实际保有量的比例。

理论上来说,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使用效率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新型高效农机和关键作业环节农机的购买,提升了农机经营者的专业化程度,拓宽了机械作业范围,优化了作业环节,加快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的补助,也能够显著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整体上提升农机使用效率。二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农机购买量和装备存量,引发了边际使用效率下降,其原因在于一个区域内的农机作业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机械存量快速增加使得单机可作业面积下降,再加上补贴刺激下部分农户从众购机,重买轻用,不注意机械投入管理,导致农机使用效率下降。本文把前者称为购机补贴政策的“结构改善效应”,把后者称为“存量增加效应”。

本文使用DEA-Tobit两阶段法模型与省级面板数据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DEA方法,测度2001~2015年全国各省份农机使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然后,以农机使用效率作为因变量,以各省份获得的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为核心自变量,构建面板Tobit模型,定量分析购机补贴对农机使用效率的影响。考虑到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使用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存量增加效应的大小直接由补贴资金规模来决定,而结构改善效应的发挥存在一定的门槛。补贴政策未正式实施或补贴力度较小时,都难以对农机装备结构有实质性改善,从2007年补贴资金快速增长,补贴产品范围扩大,政策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为此,本文在实证模型中以补贴资金来表示存量增加效应,以年份虚拟变量和补贴资金的交乘项来表示结构改善效应,年份虚拟变量在2001~2006年取值为0,2007年及以后取值为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采用拖拉机总动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台数、收获机械拥有量和农机驾驶人员数量4项投入指标,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和机收面积3项产出指标,测算了全国30个省份的农机使用效率,其中有三点值得关注:(1)受农机作业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影响,省际农机使用效率差异较大。(2)各经济区域中,东北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东部最低。(3)得益于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农机使用效率要高于非主产区。

就全国范围来说,农机使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75,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90和0.83。从变化趋势来看,2001~2015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并趋稳的阶段性变化:2001~2006年,农机使用效率普遍下滑,这主要是用工费用上升与农户购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不够顺畅,新购置的农机未得到充分利用;从2007年开始,在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农机装备结构持续改善,农机使用效率进入上升阶段,近年已经恢复并超过2001年的水平,但增长幅度持续放缓。

实证分析部分,作者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估计了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使用效率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机作业服务和劳动力价格、耕地细碎程度以及作业地形。回归结果显示,购机补贴政策的存量增加效应对农机使用效率有负向影响,各省份获得的补贴资金每增加1亿元,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便会分别下降23.7%、11.2%和14.7%;购机补贴政策的结构改善效应对农机使用效率有较强的提升作用,这一作用从2007年开始显现,各省份获得的补贴资金每增加1亿元,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上升22.3%、9.7%和14.6%。此外,农机使用效率还受到政策、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

四、结论与思考

上述研究表明:(1)2001~2015年中国农机使用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并趋稳的变化,整体上以效率改进为主。(2)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使用效率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补贴的存量增加效应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而结构改善效应提升了农机使用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农机使用效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也修正了已有文献关于补贴引发农机使用效率下降的简单认识。(3)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长期实施,农机存量会趋于饱和,补贴对农机装备的结构改善效应逐渐减弱,对使用效率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难以发挥,农机使用效率有再次下滑的倾向,继续实施购机补贴政策面临着政策调整和创设问题。

为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稳定与可持续,未来购机补贴政策应关注三点:①动态调整产品补贴范围,鼓励老旧机械报废更新,完善新型农机的推广鉴定和补贴制度,引导新型高效农机和关键作业环节农机的购买和使用。②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土地经营规模较大的地区,重点补贴大中型农机,推进规模化作业;而对于丘陵山区,则应重点补贴中小型农机,推进土地宜机化整理。③简化购机补贴落实和监管程序,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强化农机化管理部门在农机化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职能,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