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贺雪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与两个方向

[ 作者:贺雪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6 录入:王惠敏 ]

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农户打破田埂便利了大马力机械机耕机收,并且统一种子和统一种植,由此出现了“田埂一破别样天”的情形。

湖北沙洋县农民杨刚松给我讲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是最近几年农村机械化推进很快,水稻基本上都已机械收割。机械收割,就代替了以前依靠人力的肩挑人扛,收割机到了成熟的水稻田里,边收边打,稻谷一袋一袋地装起来,码在田边,再将稻谷搬到手扶拖拉机上,运回家中,堆到禾场晒干,装仓或卖掉,秋收就完成了。这样的机收较过去人工收割、捆谷子、挑谷子、打谷子、晒谷子和扬谷子然后装仓或卖掉,节省了极多的劳动力。收割机收割的过程中,农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装袋和将收到的粮食用手扶拖拉机运回家中。收割机收割速度很快,转眼收割完一块田,再进入到下一块田。刚松所在的湖北省沙洋县官桥村是丘陵地区,不同田块的承包人是不同的,到了下块田,这块田的户主就要准备好装谷子的袋子装袋搬到拖拉机上,再运回家里。一上午,一台收割机可以收上百亩甚至数百亩的水稻,就要涉及到几十户候在田边。候在田边无事可做,就相互打趣开玩笑,就相互帮助装袋搬运,就替没有拖拉机的农户直接将收割的谷子运回家里,就让女同志先回家烧饭,搞几个菜,大家喝酒,有时还要招待收割机师傅吃午饭呢!这样一来,收割季节,不仅不忙,还很好玩,大家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又吃又喝,比平时更加亲密,也当然更为热闹。这样一来,每年的收割季节都变得让人怀念起来。

刚松所在的沙洋县以丘陵地型为主,分田到户时,为了做到公平,基本上是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再按人均分的,因此农户土地都很分散,一家十亩地可能有七、八上十块,每块土地旁边都是其他农户的土地。农民种田,自家种自家的,因为种子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甚至所种作物不同,同一片土地上就可能种有不同的作物,即使种同一种作物也可能有不同的成长成熟周期,因此引发农户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上的矛盾。更糟糕的是,丘陵地型往往缺少机耕路,在收割季节,若作物成熟时间不一样,收割机来收割,不仅不可能一片一片地收割,而且可能因为无路可走而无法下田收割已经成熟的作物。农民之间考虑到这种不便,而自发统一种子和播种时间,从而尽可能在同一片作物有相同的成熟时间。这样,同一片区虽然可能有几十块田,分属几十户人家,却可能让收割机一次性作业。在收割机作业的过程中,这几十户的农户候在田边就形成了前面刚松所讲述的带有喜庆甚至仪式性的场面。这样的场面当然是温暖的甚至多少有点感人,是一种自生自发出来的有序。

不过,这样的有序并非常态。试想如果农民作物成熟时间不一致,又无机耕路,机械无法下田作业,已经成熟作物的农户该会有多么着急,又有多少不满?每个农户都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但农户田挨着田,由此引发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种矛盾。且农户本来只有10亩承包地,却分散在东南西北上十个地方,在农田水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仅仅灌溉,农户可能要搬电动水泵,架设电线,一块田一块田地抽水,所费功夫就极大,田间管理就成了难事。因此,沙洋县农民都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将分散细碎的土地集体中到一处,形成连片经营。

因应沙洋县农民的强烈诉求,2015年沙洋县政府借土地确权的时机在全县引导农户按户连片耕地,尽可能形成一户一片最好是一块地的承包格局。沙洋县政府引导按户连片耕种受到农民的极大欢迎,却因为农村具体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稳定承包权的政策,而可能违反国家政策。因此,乡村干部缺少推进的积极性。很多村组按户连片工作受到农民极大欢迎,村组干部也费尽心力推进,却可能在最后一刻因为一户不满意而功亏一篑。村干部这个时候的心酸无奈,村民的不满,都敌不过可能违反政策的压力。一起这样的不成功案例,就教育了很多计划启动按户连片工作的乡村干部少去找这个麻烦。对村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按户连片工作就只能艰难推进。

分田到户时,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公平分配,因此全国农村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将土地分等分级,再按人均分,从而形成了当前中国农村户均耕地规模小且地块细碎分散的格局。最近十多年,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择要有三,一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农业越来越变成老人农业;二是土地的承包者与经营者发生分离,三是机械化快速推进。此外,分田到户时完善的水利设施目前在全国农村已经变得支离破碎,这种情况下面,农民尤其需要将承包土地集中在一片最好是一块,沙洋农民说,即使将最差的土地集中在一起也比现在分散多块种起来好,因为作业方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农业政策就应当适应农村生产力变化进行调整,以使农户可以更加便利作业,降低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遗憾的是,当前中央政策对此似乎完全没有认识,反过来推动农村“确权确地确四至”,试图将当前细碎分散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永远固定在那里。这样的稳定承包权就真是要将农民捆死了。

与湖北省沙洋县相同的是,分田到户时,江苏射阳县农村也是将土地分等分级再按人均分的,因此形成了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不大、地块多且分散的格局。与沙洋县不同的是,射阳县是平原地形,土地平展,耕地大都是约为30亩一框的标准条田,只是这些条田里面再筑田埂,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到各家各户的承包田。一个农户有十亩承包地,可能分为五块,这五块分别在五框标准条田中,一框标准条田里面也就分成七、八上十块,分别由七、八上十户来承包。

因为农户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种什么、怎么种农户都可以自主决策。因此,一框标准条田,七、八上十户自己种自己的,作物成长成熟周期不一样,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就不一样,机耕机收时间就不一样,因此引发了很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同一框标准条田的若干农户就可能通过协商来统一种子和统一种植,从而可以统一机耕和机收。这样就不会因为有庄稼未成熟,机械无法下田作业,导致庄稼已成熟农户无法用机械收割的矛盾。甚至有一些村民组联合起来与大型农机谈判,以获得相对优惠的机耕机收价格。

一块条田分成七、八上十块,每块田面积都不大。这样的面积不大的小块承包地无法使用大马力农机,因为大马力农机在小块田地上无法作业。射阳县有农民商量将条田田埂破掉,然后请大马力机械作业,大马力机械可以深翻,可以将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田埂打破后,农户变之前的田埂为在田边打桩,变之前的农户承包地之间的明界为暗界。农户打破田埂便利了大马力机械机耕机收,并且统一种子和统一种植,由此出现了“田埂一破别样天”的情形。射阳县委县政府借机通过破田埂带来的农户之间联合耕地和联合种植,将机械插秧技术和小麦条播技术打包,借秸秆还田和高产粮田创建项目经费推动农户之间的“联耕联种”,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效益。尤其是为劳动力比较弱的农村老年人和妇女种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射阳县通过“联耕联种”来推动农户破田埂,在不改变一家一户农户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借此机会将先进的农技农艺推行下去,在很快时间即大幅度提高了射阳县机插秧和条播小麦的面积,释放出巨大的农业生产力。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正在发生巨变,其中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为代表和典型。农业机械化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生产关系需要有与新型生产力变化相适应的调整。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调整必须要结合到农业生产条件或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变化中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一大好处是有调整空间,或者说是可以改革的。这样一种调整空间就可能让中国通过制度调整来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形成最佳的农业发展模式。

2015年10月12日下午

农业机械化的两个方向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就不应该是向着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主要应当向着包括中老年农民在内的小农,要为小农提供机械化的服务,为他们提供轻简便农业生产技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

2015年6月在湖北潜江调研,参加座谈会的市镇村三级干部的共识是,70多岁老年人种粮的产量比年轻人种粮的产量高,更比工商资本规模种粮的产量高。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年人种田“过细”、“负责”,他们的田间管理可谓不计成本,尽职尽责,反正他们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事做。老年人之所以可以种好田,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当前普遍的机械化和轻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年龄大了,农活也干得了。潜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搞农业规模经营,这些老年人却不愿让出田来。老年人不丢田,工商资本也希望到农村种田,所以潜江绝对不存在土地抛荒的情况。

在普遍机械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缩短了农忙时间。按潜江同志的说法,每年农忙也就十天左右,其他时间主要是田间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田间管理,所以种粮产量高。老年人种田,有事情做,生活就比较充实。田间管理与捞鱼摸虾结合在一起,生产生活两不误。有农业收入,有庭院经济,有副业收入,农闲时就可以打麻将消遣,老年人当然就不会丢田了。

潜江老年人种田,还种得好,也不会丢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土地平展,适合机械化。主要的需要繁重体力的农业生产环节如翻地、插秧、收割都已经机械化,灌溉也很方便,所以年龄大的人也搞得了农活了。如果潜江是山区,机械化无法推进,所有主要的农业生产环节都需要肩挑人扛,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留村年龄大的农民缺少肩挑人扛所需体力,就一定会出现土地抛荒,更不可能有资本来流入这些抛荒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资本进不来,一是地块本来就比较小,没有规模,二是没有机械化。若资本有能力进来山区种地,这些土地也就一定更加适合老年人来种了。

山区被抛荒的耕地也并非完全不可以种,关键是要有资金进行土地整理,一是尽可能平整土地,小块并大块,以适合机械耕作,二是提供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现在国土部试图推动农民退出宅基地以增加耕地,很多地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达到每亩数十万元,而改造山区的抛荒地,一亩有一万元就可以改造得相当好了。中国至少有上亿亩有待改造的山区抛荒耕地,这些耕地只要投入比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改造好。国土部门以至整个社会却盯着农民的那块作为退路的宅基地,想方设法要农民将宅基地退出复垦为耕地种粮食。难道中国粮食已经紧张到非得立即要让农民退出宅基地来种粮的地步了?很奇怪。

关于更加高寒山区的耕地抛荒,某种意义上这些地区本来就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早就应该退耕还林了。

丘陵地区的农田既不像山区那样难以使用机械,又不如平原地区那样适合机械化。有两个因素影响丘陵地区的农田机械化,第一个因素是丘陵地区的田块不如平原地区平展,往往比较细碎,小块,这对机械耕作显然不利。尤其是一些死角的田地,田块小,没有机耕道,机械下田很不方便;第二个因素则是因为,丘陵地区分田到户时,一般都是为了保证公平而将土地分得十分细碎,每户不到10亩地,却可能分在七、八上十处,农户机械化作业,机械就要到处跑,抽水灌溉也要到处架泵拉线,十分麻烦,且成本很高。如果结合土地整理对之前分散细碎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整合,丘陵地区的耕地就更便于使用机械,也就可以为老年人种田提供便利。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以2亿多户小农为基础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也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这种观点还举例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没有人种田,所以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种田。现在的问题是,第一,抛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区,这些山区的耕地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这些地区的土地一般小农都难以耕种的话,资本就更不可能进入去种了。资本要搞规模经营的耕地是山区以外的最好是平原地区的耕地。平原地区的耕地,老年人种粮的产量很高,且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丢田不种,所以根本不存在抛荒的问题。第二,中国2亿多户小农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农民的数量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保持高位数,这些农民是愿意种田,也能种田,且除了种田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这样一来,中国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就有两个方向,一是为小农提供服务的机械化,二是为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械化。

当前农业政策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方向显然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其中典型是,几乎所有土地整理项目将过去不太适合机械耕作的土地整理后都会引入资本来搞规模经营,甚至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农业资源支农体系都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指向的。最近几年新增农业补贴也都优先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是,机械化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村中老年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使农民甚至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年人都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机械化和各种轻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农业生产正变成适合中老年人的一项产业,这个农业产业与农民的退养状态可以结合起来,从而让季节性展开的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割与农民的年节周期结合。退养状态的农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时间来照看庄稼、田间管理。精耕细作的农业就一定是高产的农业。小规模的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的农业同时又是应对越来越老龄化中国的一着妙棋。

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就不应该是向着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主要应当向着包括中老年农民在内的小农,要为小农提供机械化的服务,为他们提供轻简便农业生产技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土地整理、支农补贴也应当重点考虑服务广大的2亿多户的小农,而不是以所谓农业现代化为借口来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不能用来支持工商资本。

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似乎已经出现了偏差。

2015年8月23日上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区域中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