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衔接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张力;二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体系性及其规模性之间的张力,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体来看,有机衔接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两条:农民合作化与农业机械化,前者为社会路径,后者为技术路径。
自2007 年以来的10 年间,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截至2017 年7 月底,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93.3 万家,注册数量年均增长60%,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合作社所涉及的领域基本涵盖了主要的农产品类别(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产业链环节(种养加、产供销、农工旅等)、要素类型(土地、劳动、农机、技术等),成为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组织化力量。同时应看到,农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合作社“小、散、弱”, 专业性有余,综合性不足以及部分出现的“假”与“空”等问题。而农民合作社要做实、做优、做强,今后则需进一步发挥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并且要能够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概括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两点:一是提质增效,促农增收;二是生态农业,环境友好。要做到这两点,农民合作化自身孤掌难鸣,必须借助以机械化为代表的技术支持。
当前背景下,机械化的发展既要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效率与生态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故而存在灵活专业化的内在需求。笔者在山东德州调研时,从丰神农机研发的立式收割机受启发很大。相比传统的卧式收割机而言,立式收割可以实现秆粒同收,大幅提升收割效率,具有多重比较优势:首先是一次进场作业,避免重复碾压土地;第二是秸秆一次性回收不接触土壤,从而避免污染或霉菌,减少饲料源头污染;第三,青贮玉米破籽率高, 比卧式收割高出20% 左右,这是影响饲料质量的关键因素;第四,通过零部件的专业化,可以在回田、揉丝(羊饲料)、切段(牛饲料)、划切(提取纤维)等作业模式之间快速切换,还可以根据工业化需求实现同步打浆。这对于秸秆的综合化高效利用起着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作用,可见,立式收割技术,既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种养结构及不同产业模式的多样化需求,又可以同步促进提质增效和生态保护。
进一步而言,这是一种后福特主义技术路线,典型特征就是灵活专业化,既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又可实现规模经济。我国农业地理复杂多变,又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多样性必然寓于其中,这是合作化和机械化均需面对的基本约束。尤其是在机械化由大草原地区向丘陵山地地区推进的时候,多样性必然大大增加,后福特主义的技术路线与合作社组织化的社会化路线相结合正好符合这类需求。例如,重庆推行山地农机化的经验做法中既有“改机适地”(中小型化),又推进“改地适机”(土地合作化), 实际上就是机械化与合作化协同互动的生动案例。
截至2016 年底,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已达5000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45.35 万台,配套机具1028.11 万部,小型拖拉机1671.61万台,配套机具2994.03 万部。而截至2015 年底,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达5.4万家,入社成员数达到190 万户,拥有农机具317 万台(套),成为农民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过去10 多年间,机械化与合作化均取得长足发展,深入推进“两化”协同的时机也已成熟。而且,只有在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双重约束下,大力推进“两化”协同发展, 才能更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民合作社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