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文胜:用鲜活的画面揭示乡村问题的真相

[ 作者: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9 录入:王惠敏 ]

用鲜活的画面揭示乡村问题的真相

——评李万忠新著《乡镇干部手记》

 陈文胜

李万忠新著《乡镇干部手记》.jpg

    最初与李万忠认识是2006年,接到一篇来自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一个干部的投稿:《乡镇政府为何效率不高》。我觉得很不错,发表在《中国乡村发现》上。从来稿中发现,湖南有不少乡镇干部写的稿件很有思想深度,也很有文采,其中郴州的李万忠和湘阴县的蒋曙辉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之后,不断接到李万忠的投稿,《中国乡村发现》多次发表他的文章。

    2008年李万忠来长沙参加县乡干部论坛,这次我们见了面。发现他不仅好学,而且谦虚。2009年下半年邀请他来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挂职乡村治理研究室任助理,以便给予他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虽然挂职只是短短的半年,但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中国乡村发现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挂职回乡镇工作之后,他再接再厉,成果不断涌现。2012年9月又应邀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李万忠打开了视野,拓展了研究思维,眼光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一个乡镇,有了更好的理论素养。李万忠在《乡镇干部手记》的个人简介、后记中也特别提到了。

    李万忠这个人对学术研究比较执着,有着长期的乡村工作经历,又非常注重方方面面的积累,而且注重学习与求教,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地写这本书,今天终于出版了,我为他高兴!收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寄来的书之后,细细地看了一遍。我认为这是一本带着浓厚泥土味道的乡村研究专著。

    由于长期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镇,李万忠亲历了1990年以来的乡村的诸多工作,有些工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外来的学者、记者是无法了解到很多问题的真相。正因为长期身处基层,他对计划生育、农业税、干部驻村、乡村社会治安、乡村生态与抗灾、地下六合彩、村委会选举等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在25年间的变迁,都能够讲的清清楚楚,有不少真知灼见。

    比如被称为“乡村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难的根源在哪里呢?李万忠以自己亲身经历,在书中将其讲的明明白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生孩子早享福”、“光宗耀祖”等传统的生育观念对乡村人影响是非常大的。谁都想有男孩,以便自己的姓氏、财产等能够传承下去。即便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也想多生几个男孩,以便长大后支撑门户。

    另外,宗祠、族谱这些宗族文化的载体,进一步强化了村民的生育意愿。1986年以来,村民开始续修家谱、修缮或者兴建宗祠。大家都以人丁兴旺为荣。这个“人丁”是指男性,包括筹钱之类的活动,都是以男丁来计算的。与那些人丁兴旺的宗族兴高采烈的情形相比,那些没有儿子,或者人丁单薄的村民往往感到失落、寂寥......

    这也是一本生动的书。书中有百分之四十地内容是作者的日记与访谈记录。这些日记鲜活、真实地展现了乡村工作、生活的画面。这些日记,不仅有着乡村工作的细节,也凝聚着一个乡镇干部苦苦思索、寻求破解三农问题之道、热爱乡村的赤子情怀。这种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即便不是三农的爱好者,读来也会产生兴趣的。

    这更是一本资料扎实的书。与《中国农民调查》等报告文学不同的是,该书是以作者多年来在农村的摸爬滚打、风里来雨里去等工作实践为基础,以一个乡镇干部对乡村治理的日积月累的经历与感想为内容,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实际经历而写成的日记、多年发表的文章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学专著。

    这是一部颇有新意的书。这种根据多年来亲历写成的书,与《中国农民调查》是有区别的。在调查中,无论是农民还是乡镇干部,村干部,讲话都是有选择性的,都有自己的立场的。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在报告文学中是可以根据资料再造现场情景,而作为理论研究,真实细节难以再造,而且一旦失真,问题的性质的就变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总而言之,李万忠的《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其内容不仅让读者更多关注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与现实的状况,同时因为当代中国的城市人多为农村来的,或者是“农二代”、“农三代”,农村的文化随之带到城市,因此,这本书也能让我们从书中讲述的乡村文化中审视城市的人文根源。

    在此,我特向乡村干部等基层工作者、三农爱好者、渴望了解农村的人推荐此书。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