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问题系三农问题中之重要议题。近年受到党中央及各阶层高度共同关注。各地都在执行着实际的惠民行动,如农村新规划与新建设,老旧城中村的搬迁改造,全面攻坚扶贫等。在面向农村的政策红利、实际惠民行动及农民共同努力下,农村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以鄱阳湖老家为例来说,如村容村貌变得漂亮了些,乡村街道卫生不再是垃圾成堆无人管理了,农村饮水安全正在逐步解决--集中供自来水,农村交通路网也变宽变方便了些,等等。
但乡村整体发展还是有一些亟需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通观各地乡村现状及鄱阳湖典型乡村地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乡村指导性规划缺失,村落内部环境不容乐观
现在许多乡村(除试点集中建的新农村外)都是新房子包围着老房子,虽然新房子外观及内部装修还说的过去,但整体没有规划指导,没有传统意义的风水可言,也不具有现代规划理念,都是自家找了一块地,看好后就自行建设。内部交通,各房子的排水排污系统基本没有考虑,特别排污(人粪尿)还不如以前,以前老房子每家还有自己的粪池,专供自用肥料用。可现在新房子都用了现代的马桶,随时往外排污水,一个村没有整体的排污管理,都是自行排到低洼的沟里甚至流向地面,再流向村中池塘或村边小溪小沟里。这种排泄方式非常糟糕,给一个村或乡村地区整体带来环境污染威胁。这就是没有指导性规划的结果。现在虽然也在做乡村甚至村庄规划,可为时已晚,很难改变这种格局,除非大面积重来,而又是不太可能的事。现在做的是对村落内部交通、垃圾集中处理、自来水的改造,也做环保性厕所的改造,但这是针对每户的提升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村落整体排污排水系统的问题。
针对乡村风貌建设方面,也在控制不得占用耕地再建设新房,老旧破败的老危房一律拆除,这到是好事,但整体村落已在前些年成型了,没办法再有很大改观。笔者多次写文章提到的乡村建设指导性规划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为现代建设的都是钢筋水泥小洋楼,没有规划,就成了洋盒子乱堆放的感觉。而不像传统木石结构的房屋顺山依水的讲究自然风水形势而建,早年农村人口也少,且讲究些门前屋后的风水,所以,建设的传统村落还是蛮漂亮的,而现在这种洋盒子乱堆放式的建设问题较为突出。
二、 需重新思考并执行土地小规模集中经营的措施
前些年农民(基本系农二代)进城成为务工人员(农民工)后,农村劳动力锐减,平常在农村居住生活的只有妇女、老人、小孩及农村病残人员,青壮年劳动力很少留在农村。这几年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增大,一部分返乡了,农三代青年人基本通过读书或跟随农二代进城而进城了。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各种用工荒一直存在,导致农村用工成本大大提升,稍微辛苦点的活没有100-200元/天,很难请到劳动力。
也正是因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在城市务工收入与种田收入的明显差异性对比,前些年不少农田被撂荒,无人种植。因为主要劳动力都进城了,加上种田也没有什么收益,特别是南方地区更为突出,笔者老家鄱阳湖地区原为中国产粮主要区域,在农民未进城前,一般都是种植两季,每到收割季节,农村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十足渔米之乡也。现在似乎看不到这种繁忙的丰收景象。笔者调查了解,近几年纯撂荒现象比较少,也就是一年都不被耕种的田较前些年少了点,各村不一。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都会挑综合条件好点田的种上一季,以备自己吃。其他部分耕地被当地人流转承包或被外来新农人流转承包。流转承包的耕地基础可以被正常利用或充分利用,但还是有相当部分耕地没有被充分利用,或以懒人种田的方式耕作,或被完全被撂荒。
为充分利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在自愿的情况下(或对长期撂荒者)统一采取适度集中耕作,这是现实的需求,也已被现有的流转承包经营证实了其可行性及合适性。让田有人种,愿意种田的能手种田。这一措施也正在一些地方被试点实施中。
三、 乡村脱贫致富路子的问题
随着进城务工收入与纯种田收入差异的扩大,纯农民的脱贫致致富之路也被党中央及各级高度重视。乡村农民(新农人除外)收入主要来源基础不依靠于农业经营,而是以进城务工收入为主,农业反而成了副业。特别是南方人均耕地少,鄱阳湖地区近湖区的农户每户耕地在1-10亩之间,依靠纯种粮食很难维持生计,虽然国家已免了农业税收并给予了种粮补贴,但绝大部分农民还只能外出进城务工才能有较好的收入。
目前,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是好的,能让农民脱贫使得生活有保障。利用好农业资源,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还得有适度的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也是解决目前耕地没有被合理利用的好办法。农民对耕地的态度是弃之可惜,要之又无奈。这几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新农人,比较成功的经营了一批规模化的农业资源,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拉动了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三农问题。但还有大部分的农业资源没有被利用经营好,但依靠农民自身很难解决这问题,只能依靠适度规模化经营。让更多的有实力愿意从事农业的新农人参与流转承包经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可以以专业种植园、生态农场、休闲农业园区、特色农园、乡村休闲田园综合体等形式来发展。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确保新农业多种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 乡村传统习俗维持的问题
乡村传统习俗系千百年来形成的乡村节庆及红白喜事的仪式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减少,这些传统习俗难以被继承并发扬光大。一些乡村传统习俗慢慢被灭失,一些必须的习俗也常由老人来维持,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乡村传统习俗往往都有强烈的仪式感,自古至今一直是维持乡村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社会层面来论,鼓励文明的乡村传统习俗的继承发扬值得受到重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