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培发: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的主要路径

[ 作者:余培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30 录入:吴玲香 ]

着眼长远发展,中共南充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了实施“155”发展战略、建设“成渝第二城”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本人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集群上狠下功夫。南充市委、市政府应尽快组织力量,在南充市级工业园区和南充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中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生态产业项目,以取代现有传统产业中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的要求。同时,应按照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为建设“成渝第二城”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抓好以吉利清洁能源商务车和银翔汽车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南充新材料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发展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嘉陵和高坪等地的丝纺服装产业园为重点加快发展丝纺服装产业,以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带动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以嘉陵江沿线的生态旅游为龙头带动两岸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为龙头带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要在加快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上狠下功夫。找准自身比较优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通过整合本地资源、制定支持政策等方式,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国、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技术转移、创新孵化、投融资服务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孵化楼宇、科技超市、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兴业创业园和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充分利用特色街区、工业总部、闲置厂房、楼宇等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助推创新创业。大力培育区域创新集群,激发创造活力,围绕支柱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

三、要在努力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始终坚持 “南西蓬同城化”和“五城同构”发展战略,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色发展,使顺庆、高坪、嘉陵、西充、蓬安“五城”规模统筹、制度同构、产业同链、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环境同治、设施配套,彰显城市的自然山水之美和建筑物的形态之美。严格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做美形象、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老城区提档升级和新城区空间拓展。老城区改造,要以增强商业聚合功能和绿化功能为主;新城区开发,要高标准规划新建街道、绿化景观、生态公园和供水、供电、供气、排污、交通、超市、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确保50年内与中国西部地区其他新建城市相比都不落后。各城区开发项目必须做到通盘考虑、分步实施,坚决不搞重复建设。在城市新区,要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健全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构建“蓄、滞、净、用、排”等有机结合的城市综合防洪排涝体系,坚决避免一下大暴雨城区就变成“河海”的现象发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推行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注重建筑物文化特色的打造;同时要完善嘉陵江两岸绿化、香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大力推进沿江湿地公园文化带、乡村风情带建设,以及城市绿道、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和城市水系建设,将城市建筑、城市生态和河道景观融为一体,努力把南充城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天蓝地绿的嘉陵江畔美丽明珠。

四、要在构建城市内外交通网络上狠下功夫。实施公交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南西蓬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均等化,加快建立以城际线、城乡线为主体,城区线、村村通线为补充的线网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市域、县域快速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通乡通村覆盖率,实现市区之间、县县之间、城乡之间、景区之间无缝衔接、通达通畅。加强与周边省(市)对接,构建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为一体的多层次铁路运输网络。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巴中至南充至广安、绵阳至南充至达州、南充至德阳、南充至绵阳、南充至泸州、营山至达州、阆中至仪陇至营山等高速公路,完善区域性高速公路网络。提升嘉陵江航道通航等级,加快嘉陵江渠化步伐,把南充港打造成德阳、绵阳等全省经济腹地重装设备和普通商品下水出海的重要通道。实施高坪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争取将高坪机场建设成为国际口岸机场和成渝备降机场。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