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一个乡村,你想怎么做
首先需要一个有情怀的领头人,这个领头人,不一定是一把手,但一定是乡绅级的人物。
这个人未必一定在村子里,他可能是这个村子的在外成功人士。
为什么要找这样的一个人呢,是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去和当地的一些资源,第二,他和市场的对接能力,会很强。
有了这个人,我们再用一套共享经济的运营机制,去帮他组建团队。
能够进入核心团队的人,有3个标准,第一,他有自己的产业,第二,他有强烈的市场需求,第三,他有服务于村民的意愿。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核心团队成员的产业,设定不同的项目,根据不同的项目,设定不同的运营主体,也就是不同的企业。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就是这个图的经纬线中的经线。
这种人才其实并不难找,即使找不到,只要有了第一个人,其他的人我们就会进行培训,这就是安农学落地的一个基础。
请相信,人是靠不住的,所谓的团队,一定是在某种合理的规则之下,建立起来的互助共赢联合体。
核心团队有了,要做的项目有了,运营的主体有了,如果没有,我们还可以重新申请,也就是注册公司,或者合作社。
在农村,能做的项目除了农业生产之外,还有乡村民宿,也就是乡村旅游,还有一些养生养老,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还有一些文化教育类的。甚至可以包括殡葬业,也就是,为城里人提供墓地。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也就是,我们要对市场,有一个考量,那就是市场他相信话语权,产品太单一的话,市场话语权太小。
有了人的聚合,有了产业的组合,接下来就需要,资源的融合。
农村的资源,除了人力,还有土地,还有一些自然条件,还有农民自有产业的一些基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按照不同生产力来分类。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的纬线。
横线就是纬线,代表不同生产力。分为决策层,运营主体,投资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最上层是决策层,最下层是物力资源。决策层就是核心团队,每一个项目,有不同的执行团队。因为大家身处一个乡村,物力资源,各个项目基本是可以共通的。
决策层是共享的,物力资源是共享的。
每一个人,在这个图形当中,都可以占最少3个利益点。尽最大可能,避免形成一个乌合之众的状态。
所谓的乌合之众,就是利益单极化。一旦利益关系破裂,很快就分崩离析,继续相互伤害。
上面这些说的是一个乡村的内生系统。
下面再说一下外融系统。
也就是有了这种生产力的组合,就会形成产品组合,还有产业组合,我们就要进行一个市场融合,展开市场融合机制。
这里可以强调一下,一村一品。传统意义上的一村一品,仅仅是一种产品。我们经过这样的一种组合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产品。是以乡村的整体资源,打造了一个可以和集团客户对接的综合服务产品。
而且,农村是一个工业品,和一些日用消费品的天然的市场。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金融工具,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现在我们要把所有的生产力,也就是各种资源进行资本化。
把金融的逻辑,运用到乡村建设当中,运用到市场融合当中,运用到资源整合当中。
生产力多层有限责任制,共享经济模式的运营机制和文化体系,市场逻辑的市场化运用,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力的基础。
而文化力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一直处在无序竞争的市场状态,经济无从可持续发展。
有序的市场,有3个逻辑,一个是官方逻辑,一个是资本逻辑,一个是民间逻辑。
一个有序的市场,一定有3种关系,是正常的。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有三种的关系,也就是制度关系,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
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一些具体的事物也是无法连接的,无法产生关系的,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形成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业态。而不同的业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状态。
发挥文化的六种功能:引导,激励,凝聚,塑造,整合,辐射。
积累文化资本,营造适合人性成长的环境,就是文化管理。
文化资本的三个层次:制度资本,信用资本,领导意志。
传统中国,利用率最高的是领导意志和商业资本。
领导意志缺乏制度制约,商业资本缺乏文化资本的驾驭。
因地制宜,因人设事,因事涉业,总之,产业组合,是第一步。
挖掘农村的所有价值,实现资本化,让资源可视化可市化,又是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
只是,仅仅立足于农业是真的解决不了农业问题的,甚至可以说,仅仅立足于产业链都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很多官方人士或者资本家属于一个认识层面,认为乡村缺钱,就去冒冒失失的拿权力资本和商业资本去乡村说话,其实这是选择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向性问题。不仅农村缺少的不是钱,整个中国缺的都不是钱,而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人文产业。
我认为,以非经济力量带动的乡村,其人文性决定了各方力量的平稳参与,经济利益滞后式的乡村建设,正是精神力量首先发力的最佳途径。
人文基础有情感基础,产业基础,没有人文产业,不会留住人的乡愁。
乡村建设的起点本应该是重建或加固人文基础,但是,当下的中国,很多搞乡村建设的人不懂人文,不问人文基础,不顾人文产业,舍本逐末式的直奔经济,却又不问经济到底为谁发展,怎么样实现可持续,制度设计能力又严重匮乏,可悲可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安农联盟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