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新华社瞭望智库主板,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智能更新联合主办的2018特色小镇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特色小镇产业链资源合作开放大会在北京召开。
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此次会上作了以“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为题目的演讲。
尹稚指出,建设特色小镇,要对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处在城市时代的开创期,这个时期大国大城仍然是主要的旋律,所有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毫无疑问会向中国经济机会最好的主导城市群地区、大都会地区集中,这是任何人为的行政干预很难改变的格局,同时中国要参与更高强度的国际竞争也需要更多的崛起的大都会地区的支持。所谓大国大城,用少于20%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支撑80%以上的高效率的生产要素的集聚。这既是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同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可生存的国土面积有限的大国来讲,也是更现实的选择。
尹稚认为,活动的组织形态随着技术的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到了一个可以既推动中心城市发展,同时能够兼顾中小城市,乃至兼顾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时代。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技术,使得建立共治共享高度去中心化的管理体制成为可能。这样的一种模式给了小城镇、农村全新的发展机会。
尹稚进一步指出,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化建制上进行建设,是这些地区能不能发展得好的主要因素。不要相信在特色小镇和振兴农村当中可以真得无中生有。小镇要不然进入一个城乡体系架构,起到某一个环节的作用,要不然进入产业链条,承担链条上一个节点的作用。这两个都不存在的时候,凭想象做特色小镇这种很严谨的建设,最后会付出很惨重的代价。
在尹稚看来,特色小镇其实是新型城镇化中的特种兵。这些小镇在产业链条、资源链条和功能链上,有着极为特别的职能,才叫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防止土地资源城乡的双增长和双重消耗。人进城了,但是农村的建设用地并没有减少,这是很多城市现在面对的局面。新一轮的特色小镇建设,农村振兴建设是否会加剧这种状态的出现?会不会又重新回到当年低水平的土地占用?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土地资源的双重消耗,从中国国土资源的管理来讲是消耗不起的。全国在直辖市只有重庆恩抑制住了双消耗的态势,通过地票,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改革,实现了城乡之间正常的土地产权和土地权益的交流。在城市增长的同时,乡村在做减量。
其次是少做所谓顶层设计,多总结地方经验。有人讲浙江经验,浙江经验在浙江活得很好,但这种级别的聚居点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一定是因地制宜,无法完全复制的。这种情况下更多的经验是有适用区域的,适用不太宽的产业范围。不能做一套顶层设计,就包打天下,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顶层干什么?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守底线,守好土地底线、环境底线、空间资源的底线,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底线,同时防控系统性的风险。
最后是城乡建设,城乡社会发展要有耐心。尹稚指出,为了解决特大城市过度集中,过度单核化的问题,二战以后欧洲的大城市都开始做新城建设。二战以前,这个概念就提出来了,被战争打断,二战以后为了安置大量的复转军人,开始进入新城建设的高峰时期,然后风及全球。新城建设在80年代饱受非议,之后则逐渐为各界所接受。
尹稚表示,“这是社会经济组织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在起作用,早期的所谓人口疏解的设想,其实是半市场半行政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用了强制性的土地边界管制的强力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意味着它并不符合时代的客观发展规律。其实是适当超前了。无论当前的交通能力,市政设施的远距离供给能力,不足以支撑在那样一个点上做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新城真正变成了一朵鲜花,所以不要指望一个特色小镇,一个特色村庄,两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这个理论对一个成熟的城乡社会的养成,甚至一个成熟的城乡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城乡商品的养成是不存在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0世纪经济报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