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振之等:特色小镇:思想流变及本质特征

[ 作者:杨振之 蔡寅春 谢辉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5 录入:王惠敏 ]

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时期下创新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产物,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量分析虽然将指导思想追溯到了埃比尼泽•霍华德,并以霍氏对社会城市的构想作为特色小镇的思想之源,但对特色小镇及其指导理论本身的把握并不透彻。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为核心,追溯特色小镇的思想流变,剖析特色小镇的本质及其特征,方能深化学术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解和把握。

引 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国家战略部署的推进,我国已将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视为治理“城市病”的一种有效方式①。在此之前,西方学术界已经以田园城市理论为切入,就如何培育新型城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部分探讨因被落实到市镇运动中,因此在英美世界中一般也被称为“新镇计划”②。“新镇计划”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思想源头之一,它因埃比尼泽•霍华德在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的实践而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并且因为美国建筑规划师克莱伦斯•斯坦和刘易斯•芒福德的引介而蜚声全球。

特色小镇一词,其词汇上限是城市。作为城乡关系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问题的考察,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简•雅各布斯在评述中指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带有显著的乌托邦情结,它所呈现的城市形式是一个“相对自足的孤岛”③。克里斯顿森的评价亦显示,在霍华德的城市理论中充斥着”协调”、”抑制”和“自足”这三个关键词④。显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是理想化的,他将对理想城市的追求落实到对城市形态的设计上,虽然带有显著的乌托邦色彩,但却打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先河。作为一种在地化的尝试,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同“新镇计划”有很多的区别,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性。目前大量的分析虽然将指导思想追溯到了霍华德,并以霍氏对社会城市的构想作为特色小镇的思想之源,但对理论本身的把握并不透彻。为深化学术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解和把握,有必要对其思想流变和本质特征进行一番详尽的梳理,以适应科研和实践的需求。

特色小镇的本质特征

对城市恶性增值的忧思,是促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部分的分析是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在对城乡问题的解决上,并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的探索,在满足现代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无序化增值的有效遏制;然而依旧可以看到,他们所呈现的城市形式实际上是带有浓烈的小镇情结的。因为城市的发展必须被控制在一定的生长边界内,因此它所表现出的城市特质,不仅是界限清晰的,而且是能够自足的。自足的意思并不指向于封闭,而是要求形成一种内生的活力。这种活力,不仅要让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而不失其田园景致,同时它也对城市功能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完整且合理的城市,在区域内必须同时兼有且足以能满足四种功能———居住、工作、休闲娱乐和交通,才不至于需要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持续分化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⑤。当城市的恶性增值被制止,在体积和容量上有所收敛的现代都市的宜居性将进一步凸显。与此相适应,作为分流结果的“新镇”,不但较大地缓解了发展大型城市的压力,而且使得使用城镇群数量的增加来取代单体城市的无限扩大成为可能。因此,仅就城市增值和对治理城乡问题而言,发展特色小镇不但是适应现代性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也是调整已有城乡空间布局的一个切入点。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将对理想城市的追求落实到了更小的范围内,更是为城市的再次发展留足了空间。

大量的实践证据显示,单体城市的过度增长在不断侵蚀城乡界限的同时,也使得城乡之间脆弱的平衡不断走向坍塌和崩溃。作为代价,不稳定的城乡界限虽然为中心城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发展道路,但是仅依靠自身容纳能力的扩大来实现大城市的诸多功能,显然并非明智之举。急剧增长的城市规模牺牲了近郊地区的优越性,看似已经城市化,但解决办法却是暂时的且代价昂贵。为遏制城市边界的外溢与其负面效果,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这是发展社会城市的“局部实验”,同时也是指导新镇计划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思想纲要。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虽然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但在总体上仍旧具有非常显著的城市边界意识和浓郁的小型城镇倾向,这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所奠定出的思想基调。就城市群之间的布局形式来看,总体上也深受社会城市这一构想的影响。

小而精,这是发展特色小镇的一个典型特征。所谓“镇”,并不在于与现代城市相对,相反,它是内在发展中兼具城市与乡村的优点。它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而设计的城市,“小”仅是其形容词,其核心要义在于要控制城市的规模和有明晰的城市界限,这里的界限既是城与城之间的,也是城与乡之间的。“镇”是其限定词,是针对已经形成的大中型城市而言的,以“镇”相称的目的,为的是在限制城市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令其尺寸与需要相匹配。特色小镇并不排斥现代化,甚至对现代化的社会供给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特色小镇中的“镇”实际上是一个介于大城市与乡村间的居间概念,与传统观念不同, 它的指向并非只是行政上的建制镇( designated town ) , 更是以特色镇( characteristic town) 为特征的城镇发展。它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个建制镇内多个特色镇的并荣,也可以是单个特色镇与建制镇的高度融合。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情况似乎更受国内实践者的青睐。

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理想城市的一种实践状态,小而精是其外部特征,其生命力与魅力的关键在于“特色”,在地化的特色与人性化设计的结合是其本质特征。就学理关系而言,特色小镇的独特性首先来自于三点:

一是区别于传统城市的布局形式。

承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而来,在要求每一城市要控制好城市规模与边界的同时,坚持用城镇群数量的增加来取代单体城市的无限扩大;

二是产业集聚的思想。

用特色主导产业来避免小镇的同质化,是保持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惟有产业上先“立得住”,新的城镇才不至于因为就业前景的衰败而丧失其吸引力。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是各小镇相互区别的关键,它们惟有分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并在城市功能上实现有机互补,才有各自可以维系城市边界的可能。既有的城市经验显示,城市边界的无序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有的城市边界不足以容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因此才需要向外扩张。可见,一个边界清晰的城市必然是一个产业及其价值链集聚的城市。只有经济基础上实现自足,区别与容纳才成为可能;

三是生产生活的高度结合。

建设特色小镇的初衷,为的是疏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以及引导新的城市增长极,宜居性与宜业性的融合是其内在要求,这种要求与之前的工业城市相比有着根本性的进步。虽然直接承袭了霍华德对于田园城市的想象,但是仍旧需要指出,特色小镇成败的关键在于“分流”。当小镇所能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预期和需要时,被分流出的过溢人口又将向大中型城市进行回流。显然,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只是偏重于住房和就业,它必须以其融合性在兼顾城乡优点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之“特”,第一表现特征为:在规模适中且边界清晰的城镇范围内,拥有内聚的城市生长力。

除保持了田园城市的基本特征外,勒·柯布西耶的“光辉之城”等也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城镇原型。这些原型虽极具理想化,但是其中不乏切中要害之处。如前所述,特色小镇的实质实际上是兼具城乡优点的小型城镇群,它的布局形式严守着霍华德对于社会城市的构想,既要求各城市之间以高速通道进行连接,同时也指出惟有边界清晰,城市的规模增值才可能得到遏制。

小而灵活的规划是特色小镇的第二特征。

因为“小”,所以必须围绕其功能精心布局。在满足日常需要的同时,要使之密不致于拥挤,疏不失其繁华。优化生态与传承人文是支撑特色小镇能够产生自我更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必须将城市与人视为生命的共同体,小而灵活的规划才有存在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特色小镇虽然是以“镇”为名,但它本身并不是反城市化的。不但没有反城市的倾向,而且还对基础设施的配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向现代城市看齐,同时还要求在小而精的规划范围内实现城乡优点的兼具和文脉的延续。它的布局目标,不是要消除城乡关系的二元对立,使城市从属于乡村或是使乡村从属于城市,而是要以一种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取代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生长方式,从而化解因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和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失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三个特征。

它的着眼点在于产业,需要通过精准的定位,在全产业链的集聚上做足文章。借用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描述来说,即要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令它产生的磁力能够将人民吸引过去。① 显然,建设全产业链是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它以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将全生产要素按价值链的关系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以功能链的结构进行连接,其实质是要在可控的城市增长边界内,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以上是各特色小镇得以相互区别的关键,同时也是维系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惟有在产业上先“立得住”,特色小镇才可能创造出新的城市增长极,进而避免衰败。这既是它应有的形象特征,同时也是其命脉所在。

研究者们需要看到,特色小镇之“特”,不仅是城市发展思路和布局形式的新颖,更为关键的是,这类小镇在策划之初即具有明确的产业布局思想。以产业进行驱动、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对接优质市场,这是创造和引导新的城市增长极的关键,同时也是支撑特色小镇使命的关键。依托特色产业建成有生命力的本地社区,这是特色小镇建设思想的元发点,同时也是形成城镇内聚力的必要约束。因为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因此过度偏重经济诉求,实际上会将特色小镇建设逐渐引入深渊。应当看到的是,特色小镇的“小”,不仅是要为进一步的城市化留足空间,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要求是要在对田园景致的保持中,满足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要。这里的需要不仅是住房和就业,更有文化的需求和邻里交往。

一言以蔽之,特色小镇的“小”实际上是要求建成兼具城乡优点的“城市综合体”。它的“小”是相较于传统城市而言的,并非是指其规模或容量明显劣于现代城市,而是说它的生长边界是清晰且可控的,同时在该地域范围内,单体城市的无序扩张与恶性增值被以有序化发展的田园城市群所取代。以上便是特色小镇的规划特征。应当看到,此处的“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于单体城市的小型城市群,它以社区和邻里为基本单位,发展的方向是形成多个相互联系且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综合体。单体城市的弊病被兼具城乡优点的小型城市群所取代,这是特色小镇的建成目标,同时也是其内在机理和规划基础。如何建成具有生命力的本地社区,这是直接影响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与此相适应的是,研究者们需要在规划图纸之外,将积淀在地域风物中的地方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城市既是宜居宜业的,也是内聚、文化、生态以及现代的。

规划者们需要看到,特色小镇的建设思想虽然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但建成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小型城市群并无一个固定或既成的模板可以参照。“特色”一词,不仅表明此处的城镇形态是有别于传统城市的,而且说明这种在地化的“特色”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进行引导和布局的。特色之“镇”,既是从地方文化中成长起来并与之融合的,同时也是科技和现代的。在此,田园城市的构想与其说是为现代城市的发展绘制出了一种理想的城镇范式,毋宁说一种兼具城乡优点的城镇布局形式作为一种规划的方法论被它所提倡。特色小镇的建设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当前,大部分的实践者已经将特色小镇的分析目光由“构建田园城市”逐渐细化到了产业布局和城镇形态上,作为问题的延伸,分析者们需要看到,影响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人”。以人为中心,依托特色产业和地方性,建成具有生命力的本地社区,这是特色小镇建设思想的元发点。提倡小而精的城市,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引导新的城市增长极、实现乡村振兴以及提供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生活的要求。

结语与展望

特色小镇是一个介于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居间概念,它的实质是以“特色镇”为特征的城镇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表面上看,是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城镇化道路,但是其实质却是反传统城市的,它的建设目标不是要在与乡村对立的一极找出城市化的另外一种形态,而是要在建设与尝试中破解城乡关系的二元对立。它所设想的城市是亦城亦乡( town-country) ,既要求城市与乡村将其优点融合,同时,城乡需要依其功能定位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归位。在此背景下,城与乡的联系不再是调和,而是融合; 城与乡的差别不再是地域的区分,而是不同区域所显示出的不同性格特征。

分析者们需要注意到,特色小镇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面向城市的,同时也是面向乡村的,不可孤立而言。它所倡导的城市,是一个兼容了城乡优点且设置了明确的城市增长边界的城市。城与乡的一体化发展,所要解决的不仅是落后的乡村面貌,还要避开因传统城市的无序扩张与恶性增值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城市病。此处所坚持的“特色镇”既是城市也是乡村,它所倡导的生活和服务供给并不是现代城市的对立。需要看到,本文虽然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为核心,对特色小镇的思想流变及其本质特征等进行了追溯,但问题并未因此而结束。作为一个颇具实践性的话题,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如其缘起所示,不仅有着乌托邦色彩同时是对理想城市的一种现代追求,对它的思考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性,需要研究者们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特色小镇虽以“镇”为名,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生长边界清晰且产业链及其价值链集聚的城市。它将城市与乡村的优点,在培育优质的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结合起来,最终的发展结果不仅优质的乡镇文化传统得以保留,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全域的城市化( overall urbanization) 在破除了城乡关系的二元对立之后,得以在广阔的乡村背景中建立起来。在此,城与乡的差异不再是传统城乡结构下发展程度和社会服务供给的区别,而是不同区域的地格特征在产业分工上所展现出的地理性格的差异,一种共享的城市化在区域内被倡导和实现。许多分析关注到了特色小镇在提供现代生活上的作用,但是也应当警醒,特色小镇的根本特征不在于城市化,而是城乡一体。城乡一体的最终目标,不是城市的乡村化或是乡村的城市化,而是要使这个以特色产业为基本支撑的小镇成为“一个适宜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城镇”。

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心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特色小镇在具体实践中可能过度偏重于经济诉求的一种控制。拼贴城市的分析表明,城市的内生活力在于其多样性。② 就特色小镇而言,以人为本既是保障其城市活力与多样性的源泉,同时也是开展小镇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与城市是生命的共同体,这句话要求特色小镇在规划与实践当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以避免传统模式下的衰败,以产业为支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条件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概括起来即:精研定位、明确功能;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地方性,实现特色产业与地理性格特征的融合;保持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诗意栖居”既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归宿。

大量的实践证据表明,一座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不仅要在产业布局和服务供给上对现代性进行响应,更应着眼于人的各种需求,使城市切实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本地社区。最后,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是源自历史和生活积淀的地域风物。小镇与小镇之间区别不仅是产业定位与培育上的差异,同时也是地方特色之间的差异。这一特质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仅凭借“移植”和“嫁接”的思路是无法完成,需要精研定位,在对接优质市场上下足功夫。重视地域风物与长效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精研产业定位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特色小镇营运成败的关键。特色产业同地域风物的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建设、轻运营易导致产业与地方性的脱嵌,使特色小镇名存实亡。就定义上看,建成后的特色小镇应当是宜居、宜业、宜游以及生态的,当前有些观念片面地将特色小镇在经济开发的视域下简单等同于产业小镇或是文旅小镇,狭隘了特色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是值得学术界警醒的地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