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绵阳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后,拉开了西部经济强市的序幕,值得我们欢欣鼓舞,但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引进、产业政策制定、落实还不够坚决等问题,依旧制约着整个绵阳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凸显绵阳的“地域经济特色”,激发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制定好、落实好“创新人才引进”、“优化产业布局”相关政策。
确保绵阳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在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补齐短板”、“凸显亮点”,避免区域经济出现“木桶效应”,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政策、人才落实的驱动力,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好氛围,引进一批符合地区经济特色、定位的高质量项目;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专业技术突出、管理经验丰富的服务型队伍,确保各类项目、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更加科学、高效。政策制定和落实为人才引进提供平台和动力,而优秀人才的引进又会促进政策得到更好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把握几个重点。一是要科学定位区域特色,引进项目和地区定位匹配。在补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区域经济特色的总体规划力度,让地区经济发展发展与规划匹配,避免相邻地区经济模式过于重复,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二是建立和科学的考核机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制定出针对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考核指标,科学量化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进度,激励政府主动作为,消除“等、靠、要”等消极发展理念,倡导“走出去”,“引回来”的工作理念。三是政府要加大对项目引进的把关,既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更要注重环境卫生保护,力求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环境保护问题提到相同高度。在项目引进过程中,既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要严把项目“环境审批”、“工程验收”关,切忌为了一时经济利益放弃环境利益。四是将有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的理念。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统筹规划“高精尖”项目区域,更要建立健全下游零部件企业生产渠道,尤其要补齐偏远乡镇经济发展短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三农”工作为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速度,坚持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圈分置”制度,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美丽乡村,让“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等协调发展,以“虹吸效应”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是运用好金融工具,确保项目落地。统筹推进各辖区投资基金设立运营,分类推动军民融合、“两新”产业等子基金发展。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抓好金融精准扶贫,用好用活。
始终将人才引进工作当做经济发展的重点。要知道,再好的政策最终还是考人执行,打造一批敢于担当,敢于奉献,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才能将工作做细,做实。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确保“公平、公正、高效”的基础上,扩大“进口”,有针对性的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在行业领域提供可供人才发挥的平台、机会,满足其职业期许;另一方面,加大人才绩效考核力度,激发人才活力,避免“易进难出”,在人才引进领域,要做好“引得来、留得住”,更要激励优秀“干得好”,有希望。
用好“政策”和“人才”两把“利剑”,更容易激发经济发展原动力,让人才成为发展强大力量,更通过政府统筹规划,用政策机制引领区域经济再发展。
(作者单位: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