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摘要:在中央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居民、社会对农产品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农产品流通外化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流通主体一体化水平低、主体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能力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合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三者的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了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广"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创新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引言
农产品流通是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在农产品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媒介和基础性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在长期探索后,“城镇化”概念在“十五”规划中被正式采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优化农产品流通是不可分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支撑; 优化农产品流通也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农产品收益,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居民消费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 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一体化水平低,主体功能单一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已超70% ,而我国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中的比重还不足25% 。截至2015 年10 月,我国5A级的物流企业为214 家,且绝大多数为零售和工业物流企业,专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所占比重极小。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虽然数量多,但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质量差、服务能力有限,造成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1]。
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每个流通主体仅能发挥流通中的一个或数个功能( 见图1) 。而在美国农产品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已集生产、运输、加工、分销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见图2) 。
图1 分散化流通主体功能
图2 一体化流通主体功能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如此完备的市场体系,流通主体规模小,功能单一,农产品流通渠道被分割成很多阶段,横向上出现了很多功能相似的参与者,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流通的过程中环节众多、周期长、损耗大、成本高。
( 二)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能力不足
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需要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作支撑,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薄弱,物流企业和农户缺乏现代物流观念,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互联网使用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 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仅为27. 5% ,相比城镇居民的62% 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再加上科技素质水平有限,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虽然全国各地都相继开通了各类网站,建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点,但信息化系统质量不高。据调查,农业信息网站能实现内容实时更新的比重仅为6. 1% ,绝大多数网站信息更新慢,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方面,受农产品流通主体硬件配置和规模的限制,在工业流通领域已被广泛采用的条形码、RFID、GIS、EDI等技术,却未能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推广应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大量信息,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产品信息采集渠道狭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运行效率。
另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企业间信息协同效率低。各地农业服务信息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 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虽已搭建了各自的信息平台,但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各地区农产品流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能力差。供应链条上各企业之间信息协同效率低,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互动不畅,削弱了农产品流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 三)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技术落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 1% ,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农村的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村镇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过大、商品率较低、增值少等问题。农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明显,又容易变质腐烂,其对流通设备与流通技术的要求高。流通设施是否齐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运输效率和成本,最终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就冷链来说,我国冷链整体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根据商务部信息,目前美国拥有冷藏保温汽车超过20 万辆,而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约7 万辆。截至2014 年底,我国的易腐冷藏运输率和冷链运输完好性等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统计显示,因加工、冷藏和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因,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 ~ 30% ,而美国农产品在产地采摘、运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基本可以实现低温,其损耗率仅为1% ~ 2%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必将造成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物流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配送技术落后。在农产品由田间走向餐桌的过程中,运输手段单一,且多为传统的运输方式,现代化的运输技术使用率不高。二是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现有的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多为初级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一般,缺乏深加工的能力,农产品价值链条有待充分挖掘。三是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由于农户缺乏包装意识,且缺少必要的设备,大量农产品经过简易的捆装就进入运输环节,造成商品损耗率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去村”、“去农”,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更不能让农民变成城镇化建设中的弱势群体,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通过农业生产现代化来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才能真正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产业、要素和市场三个方面都存在耦合关系。党中央全面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优化农产品流通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同时,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给优化发展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机遇。
( 一) 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避免单纯的城镇规模扩张,也不能只依靠工业化的发展,各地应结合本地特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推进“四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流通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一定要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整体部署,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见图3) ,带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图3 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协同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要从项目资金投入、政策制定、市场规划方面综合决策农产品产业园区、生产龙头企业、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龙头企业、信息协作平台等多方的协同发展。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农业产业优势,通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和提升技术标准,创办或引进农业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二是科学构建农产品流通规划。流通规划必须与当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协同,合理规划农产品产业园区,科学增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追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建设。三是以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现代IT技术为依托,提升区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 二)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价值
1. 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解决的是农产品流通信息标准化,若流通信息无统一的标准所依,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数据利用率和错误率增高,就无法高效实现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户之间数据的交换,信息共享的效率大大降低[2]。为此一是要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即统一规范相关设备、设施等硬件技术,提高其兼容性,使信息在各部门和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规范化处理。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二是要建立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比如对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收集、获取、处理、传输、分析、控制等。三是要规范农产品流通信息应用技术的标准化,其主要有数据库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2. 实现数据标准化。一是要推进流通源头即农产品生产的信息标准化。比如,不同产地、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与品质的农产品产出耕地信息、生产方式、产出日期等数据标准。二是要实现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标准化,包括消费需求结构、库存变化、批发和零售价格数据及价格变动情况数据等直接信息指标。三是要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信息标准化,包括各级批发商和中间商的数量、经营数据、规模等,以及流通链条上各运输部门对农产品的运输能力和下游农产品市场的产品分销能力标准数据。为了深度挖掘各部分数据,我国应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总数据库,将各部分数据按一定的标准规则存放于总数据库中,实现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上的深度挖掘,提高信息价值,优化农产品流通。
3. 实现信息管理标准化。流通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信息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输入、分析、加工和输出信息的工作。首先要保证信息收集的标准化,采用标准的信息采集、计量术、统计方法等形成规范的信息表达内容。然后采用标准的信息传输技术,主要涉及到信息资源接收、流通、配置、加工、发布等环节。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各环节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变得有“法”可依,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增强信息共享,把流通网络中的生产、供应、零售、批发、消费者连接成一个整体信息共享流程( 见图4) 。
图4 信息共享流程
( 三)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前沿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城镇化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分配投资。一是要继续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完善农产品运输网络。建设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要特别增加对农产品产业基地周边公路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路网的综合运力,提升公路等级,实现各种运输系统的无缝衔接; 更新农产品运输设备,及时更换达不到公路运输标准及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配送车辆,提高农产品厢体运输比例,提升运输途中的冷藏、保鲜能力; 加速现代化仓库建设,发展立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库,实现仓库对农产品的出入库、烘干、温湿控制、灭虫鼠害、防霉等作业。二是要大力发展冷链流通。发挥政府协调作用,解决冷链长、环节多、跨部门、跨地区的瓶颈。政府部门通过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等手段,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带动企业进行冷链技术创新,尤其在多温控车辆制造、RFID电子标签、保鲜技术等方面,满足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冷链应用技术的需求。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配合,共同完善和推广冷链行业标准、冷链流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快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强制推行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认证机制,选择性培育有发展潜能的冷链物流企业,形成示范效应。
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可适度进行政策性倾斜,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农产品冷链流通企业,进而向全国辐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运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探索适合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在农村建设并普及宽带、有线、移动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为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供信息基础。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应助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和决算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的投入; 同时,政府部门要鼓励知名龙头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适当政策优惠的办法,促进相关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 四) 重视农产品流通主体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应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建设,整合资源,促进流通主体一体化发展。我国应进一步开放农产品流通市场,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农产品流通市场,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竞争机制,促进现有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整合,并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政府要制定支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其他必要的支持,如土地规划、优惠贷款等,为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此外,各地依据自身特点,挑选与培育规模大、发展潜力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由政府引导其与本地的农产品产业园区进行对接,并引导其进行科学规范化地管理,形成示范效应。
( 五) 推广“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实现农产品“直销”
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要注重推广更优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农超对接”在世界各国尝试、推广并被验证是一种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已被普遍采用。“农超对接”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者( 农户或者农村专业合作社) 直接与超市通过签订农产品购销契约来实现农产品直销的一种农产品流通模式[3]。“农超对接”模式可以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中的损耗,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且使农户或农村合作社获得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持续的销售路径。我国要推广“农超对接”模式,提高农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扩大其生产规模并提高其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问题2016年0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