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小平: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

[ 作者:王小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4 录入:王惠敏 ]

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经验,提出了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即农产品合作社→生鲜超市→消费者模式,并从制度层面、流通体系层面、生产环境层面以及技术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农产品流通涉及的节点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生产者、批发商、制造商、批发市场、零售商和消费者。生产者是整个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起点,主要负责农产品生产;批发商是指负责农产品批发的个体或组织;制造商是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个体或组织; 批发市场是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集聚地或配送中心;零售商主要负责农产品终端销售; 消费者是农产品最终消费对象。农产品具体流通渠道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者→消费者渠道模式

这种渠道模式是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流通模式,它没有中间商,环节最短,涉及的流通主体也最为简单。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虽然简短,却存在严重缺陷。一方面消费者并不集中,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生产者即农户所处的地域一般较偏僻, 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因此该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农产品流通需求。

2.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渠道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中间环节简短,只有零售商,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即零售商既要与生产者进行交易,还要与众多分散的消费者进行交易,加之还要负责对农产品进行整理, 直接增加了农产品交易次数和交易成本。

3.生产者→农产品 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 渠道模式

鉴于前一种渠道模式的缺陷,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运而生。生产者将农产品统一销售给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市场将农产品批发给零售商, 最终由零售商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是目前农产品流通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

4.生产者→产地批发商→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渠道模式

在该渠道模式中, 产地批发商主要是农业合作社等一些专门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 由这些组织负责统一收购农产品, 并将收购来的农产品销售给制造商,再由制造商将加工后的农产品销售给零售商,最终由零售商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5.生产者→产地批 发商→制造商→农产品 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渠道模式

在该流通模式下, 农产品批发市场紧密连接了供求双方,对信息的掌握也较为全面,因此能够有效协调市场供求关系,进而降低农产品交易次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其缺陷是流通环节过多。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会延长农产品流通时间,进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成本,这对农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都不利。一方面会导致农产品卖不出合理价格,降低生产者收益。另一方面,会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降低消费者福利。

二是农产品经营主体比较分散。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大多为一些个体商贩或小型企业。个体商贩或小型企业一般面临着规模小、资金少、组织能力低、信息获取能力差以及缺乏经营规划等问题。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 交易数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双方的谈判结果, 一些大的买主或卖主利用自己拥有的需求量或存货量优势掌握了农产品交易话语权。

三是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落后。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加之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其对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的要求较高。物流设备是否齐全与物流技术是否先进, 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运输效率及运输成本, 最终影响到农产品运输质量及销售价格。当前我国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设备落后、物流技术低下,很多物流企业甚至不能完全保证生鲜农产品采用冷藏设备运输, 导致农产品流通损耗巨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0%~2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损耗率基本低于5%,如美国农产品在采摘后直至运输和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基本可以保证低温处理,其农产品损耗率低至1%~2%。

四是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较低。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特别是生产者(即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农产品市场信息缺乏或信息掌握不充分会造成信息不对称, 直接导致农民的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进而加大农民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在影响农民种植收益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利益。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指出,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农产品信息化平台, 今后将不断加快全国性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建设, 尽量缩短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

二、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美国农产品流通组织主要包括农产品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代理商、农产品零售商以及一些农产品加工厂等。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美国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流通模式:(1)产地批发市场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农产品流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农产品生产、运输方式独特,大量农产品交易都可以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地完成。企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集中度, 将近80%的农产品运输可以由批发市场自己拥有的物流公司完成。美国批发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易大多采用了订单方式, 即生产前通过订单来协商未来购买量和价格, 有效规避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风险,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2)销地批发市场模式。即农产品在销售终点进行批发的模式。目前美国销地批发市场正在不断缩减,在农产品交易总量中的占比不足两成。

2.生产者“产销直挂”模式

该模式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农产品流通模式, 与美国特殊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直接相关。美国农产品生产者大多为企业, 这些企业有能力也有条件为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利益最大化寻找到客户, 同时满足客户的农产品需求量大、种类较多需求。美国这种农产品销售模式可以称为“产销直挂”模式。

3.超市“直销”模式

超市“直销”模式实质上是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销售方式,只是中间多了一个超市环节。由于没有增加其他中间环节,该模式可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在美国的超市“直销”模式中,农产品流通的主动权究竟是掌握在销售者手中还是掌握在生产者手中, 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超市、连锁店等由于资金、人才充裕,完全能够建立自己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和收购组织, 进而实现到产地直接收购农产品, 大大减少农产品中间环节费用。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培养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 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美国农产品生产大多由企业承担,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生产能力, 同时美国政府也相应成立了资料供应社、农业技术中心等服务组织。我国应借鉴美国这一经验,成立相关农产品合作机构,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合作社, 与农产品其他流通主体实现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大型超市或集中零售商与农户之间的订单或合同合作关系,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

二是实行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分工,发挥地区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健全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一经验,根据各地区的地域特点打造地域优势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农产品市场能否持续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有效规范农产品各主体的市场行为,确保农产品市场竞争公平、公正,促进市场良好秩序形成。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相关法律法规,如对《流通法》进行更新和补充,促进农产品流通持续健康发展。

三、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是关于政府部门的支持。2008年,我国农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河北省等省份率先进行试点,“农超对接”流通模式诞生。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的改进与创新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积极改进与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

二是关于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 (1) 技术成本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同时对农户进行培训,这无疑会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如近年来,从传统农贸市场改造而来的生鲜超市遇到了“谁改造、谁承担相应成本支出”等问题。生鲜超市购物环境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但生鲜超市所需的冷藏技术、设备、二维码技术等成本支出必然导致其所销售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如果得不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生鲜超市将难以为继。 (2)传统模式根深蒂固。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很多消费者仍然习惯于到传统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导致“农超对接”模式在城市中的覆盖率并不高。 (3)涉及利益主体较多。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造若跳过批发市场环节, 可能会使许多批发商及小商贩失去经济来源。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好各主体利益关系,是进行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改进与创新的关键所在。

三是关于未来的发展机遇。(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改进与创新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消费能力大大提高。2000年~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6300元增加到32810元,年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4999元增加到14491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从1972元增加到7194元, 食品支出占全部现金消费支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40%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消费者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果蔬、蛋奶等食品,同时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乃至购物消费环境, 这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发展提供了机遇。(2)相关技术进步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改进与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农产品流通产销直供离不开功能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 它不仅能够有效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还可以降低农户和超市的物流运输成本。如先进的冷藏与仓储技术应用可以使农产品长距离运输成为可能, 而信息化技术发展可以确保超市及时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专业合作社, 使其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等。

(二)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一是应尽量缩短或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生产者与终端零售商之间的直接合作关系是缩短或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要做法, 它不仅能保障农户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获得较大收益, 而且还对农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农户与超市直接合作后,超市必然对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与质量提出相应要求,而农户也将因为与超市直接合作, 更多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同时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应有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改进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过程中, 必须积极帮助农民使用先进生产技术, 督促农民与时俱进掌握至少是了解国际农业发展趋势, 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新型流通模式必须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 使农产品生产能够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进而刺激农民的创新热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种植收益。

三是应确保整个农产品流通信息畅通。确保农产品流通主体全面掌握农产品流通信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频现。伴随互联网日益普及、电子科技技术逐渐成熟,搭建全国性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不仅有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时、全面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还能真正发挥平台在流通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

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建设应基于现有模式, 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础上,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组织创新和结构改造。在这个前提下,本文提出了“散户联合成合作社→合作社直供生鲜超市→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流通渠道模式。将环境嘈杂、秩序混乱的农贸市场转型为生鲜超市后, 通过改进超市管理制度实现对市场的管理,并结合传统农贸市场的亲民化优势,形成一种管理有序、价格实惠、服务完善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图1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示意图。

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

1.jpg

图 1 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示意图

从图1可知, 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具有显著特点: 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形成专业农村合作社或小型企业,将所生产的产品直接输送到生鲜超市,有效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大大节约流通成本。成立合作社或小型企业后,普通农民将有足够资本成立大型配货基地,并建立直供渠道, 通过运用POS系统和先进信息平台,及时从销售商处获取最新市场信息,时刻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该模式既有助于保障农产品销售,还有助于建立可追溯性农产品质保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产品最终销售载体将是连锁型销售商店或标准化生鲜超市, 大型专业化配送中心将取代现有分散型个体物流企业或物流组织成为最主要的运输载体, 这种发展趋势将最终消除传统模式中各级供应商的作用, 去除繁杂中间环节,使农产品销售变得更为便捷。

四、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法律制度层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产品流通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制度的需求日益强烈。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综合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如根据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对《流通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既能够适应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需求, 又能够满足农产品流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

(二)流通体系层面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包括加快批发市场企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功能、提高批发市场各流通主体的组织能力等。另一方面是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建设步伐, 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应由政府主导、农业相关部门牵头,尽快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并运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给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三)生产环节层面

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农户规模小、谈判力量不强的现状,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交易专业组织方式,帮助农户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增强农户谈判力量,实现农产品交易统一管理和先进生产技术统一运用。由这些专业组织及时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有效信息, 帮助农户科学选择种植品种与种植面积。

(四)相关技术层面

首先, 实现生产环节技术更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其次,缩短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不断完善运输技术和保险技术。最后,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 包括完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消毒杀菌、扫描条形码等相关技术及基础设施与设备,不断降低农产品损耗率。要加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真正促进我国流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价格月刊2015年0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