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曹耀成:中华农业文明并不拒绝开放

[ 作者:曹耀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5 录入:王惠敏 ]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特色,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遭受百年凌辱,于是许多论者便把中国近代落后归结于农业文明,其代表作是《河殇》。

中华农业文明并不拒绝开放。若没有开放的文明作底蕴,中华民族就不可能数千年来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胡服骑射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赵国人改革开放、走向强盛的范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便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开放包容的生动比喻。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是外来后来本土化的。

民以食为天。4000年前,中国引进了小麦,虽然,起初种植并不广泛。秦汉和魏晋时期,经由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引进许多异域作物或物品,多冠以“胡”字,如胡服、胡琴、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豌豆)。此外还有葡萄、苜蓿、石榴等。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引进了海棠、海枣、海芋、海桐花等。宋元明时期引进了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西番菊(向日葵)等。清代从海路引进了洋芋、洋葱、洋白菜、洋槐、洋姜,等等。清代从海路引进了洋芋、洋葱、洋白菜、洋槐、洋姜,等等。湖南、四川、贵州人最爱吃的辣椒原产墨西哥,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引进的玉米、番薯(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对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尤其重要。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的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从此,中国人口突破自汉至明初长期在6000万左右徘徊的“周期律”,尽管经过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清末民国的大规模内外战争,中国人口仍大幅增加,清末超过4亿,新中国成立时期超5.5亿。

中国人口自西汉以来在6000万左右徘徊,根本原因在于和平时期人口爆发性增长,农作物单产却没有相应的突破性增长,造成食物严重不足,加上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别,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歉收甚至绝收,活不下去的人们只好揭竿而起。长年战争造成人口遽减,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得到缓解,国家又进入相对统一、稳定、发展的时期。

这个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是换一种文化或制度就能解决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包括农作物品种引进、改良,提高粮食单产和广开食物来源,才能不断解决。

西方近现代的发达与蓝色文明密切相关。但蓝色文明并不能保证西方国家长久兴盛。英国成为全球性大国不过百年,便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二战时被德国打得狼狈不堪,幸得中苏美相助才保住本土,丢掉海外所有殖尽地,名义上存在英联邦,尽管仍为世界重要大国,但早已成为美国的小弟。

同样兴起于蓝色文明的法国,不但在普法战争中惨遭失败,并且在希特勒德国的打击下坚持不到一年,便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依靠中苏美英同盟取得胜利,法国才得以复国。

发动二战的蓝色文明强国德国、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在中苏美英主导的战后框架内得到美国的庇护而存在、发展。

做着蓝色强国梦的苏俄通过二战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好景不长,苏联存在不到七十年便瓦解了。其继承者俄罗斯虽然仍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但经济规模目前只相当于我国的广东省,而国土、人口规模也大不如沙皇俄国。

诚然,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强盛时期已超过百年,领导世界已近百年,现在还威风八面,但其衰落之势已经呈现,被中国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中华文明并不拒绝开放,并不拒绝工业、商业、科学技术。中华文明必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中国疆域包含广阔的大海,中国文化具有比海洋更广阔的包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在生产力所及的范围内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也包含海洋文明。但是,如果蓝色文明的同义词是侵略、扩张和称霸世界,那么,中华民族不仅古代不欣赏蓝色文明,在近代落后挨打时期反抗蓝色文明,并且在中华复兴之后仍然排斥蓝色文明。因为中华文明的世界观古代称之为兼济天下,现在称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草野思想库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