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曹幸穗:农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治水

[ 作者: 曹幸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5 录入:王惠敏 ]

农业出现以前,我们的远古先祖在数百万年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中,逐渐学会使用一些天然物品来盛水,比如较大的蚌壳、牛角、竹节和瓜果硬壳等,形成了水文化的雏形。最值得一提的是,100万年以前人类开始用火,逐渐观察到被焙烧的黏土会变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和启迪,最终发明了用于盛水和烧煮食物的陶器。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考古出土了距今11000多年前的陶器。这个时候也正是农业发明的时代。因此可以说,用于盛水、运水和蓄水的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文明创造物,也是农业与水第一次文明交会的见证者。

仰韶文化灰陶加彩双耳罐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碗形钵,其彩陶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是我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发明农业以后,人类第一次有了固定资产,比如农牧场所、果林桑园、水池鱼塘等。从此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也开始对居住地的水环境进行控制、改造和利用。然而,水具有不可驾驭的脾气,具有变化莫测的性格,既可轻柔如练如缎,亦可狂暴如狮如虎,甚至会翻江倒海,吞没家园。因此,文明肇启,治水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章。

我国古代治水的故事有很多而且很动人。相传,最早的水利工程师叫共工,他是神农的后裔,擅长农业生产。他的氏族居住在今天河南辉县一带,史书上描述他的居住环境是:“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七分水三分土”。共工带领民众修坝筑堤,壅防百川,取得了良好的防洪减灾效果。帝尧赏其治水之功,封为水师,当上了华夏首位“水利部长”。

与共工齐名的治水名人是大禹的父亲鲧。鲧的居地在崇,即今河南嵩山一带。史书上说:“鲧陻洪水”“鲧障洪水”“鲧作城”。这里的“陻”“障”“城”三字,说明鲧采取了筑堤围堰的办法来治水。筑土障水,洪水宣泄不畅,结果却是堤筑多高水涨多高,水害未除,险象环生。鲧治水多年,没有成功。《尚书·尧典》说他:“九载,绩用弗成。”

鲧的儿子禹继承了父业,因其治水有功,后世尊称大禹。大禹治水的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他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川导滞”和“陂障九泽”的办法,也就是一方面导川入海,再配以蓄水滞洪,减轻江河洪峰的压力。这套治水举措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韩非子说他“身执耒臿,以民为先”,荀子称颂“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大禹治水,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了后世治水的先河。

大禹像

“西门豹治邺”是战国初期魏国流传的另一个治水故事。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门豹受命出任邺令,他发现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邺郡经常大旱大涝。当地的乡官恶霸与巫婆相互勾结,趁机横征暴敛,愚弄乡民。每年以祭祀河神为名,把年轻貌美的农家女子活活投入漳水之中,其状惨不忍睹。西门豹到任后,立即惩办作恶多端的乡官巫婆,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创建了历史上著名的引漳灌溉工程。当时的民谣唱道:“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舃卤兮生稻粱。”

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深受润泽,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辉煌的奇迹。

都江堰分水鱼嘴,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为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地区,相继修建了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灵轵渠、漕渠、成国渠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从而使关中地区的灌溉面积大大增加,使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变成土地肥沃、“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重要经济区,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回顾5000年的悠悠历史,我国以防洪灌溉为目的的水利工程,肇始于夏,发展于商,兴盛于战国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保障生活,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国家辉煌壮大的坚实基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江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