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金明:对少数民族村镇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 作者:郭金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4 录入:实习编辑 ]

——对青山乡彩洞瑶族民族村的调研报告

基于对青山乡彩洞瑶族民族村久违的莫名敬仰,本人于2016年4月有幸来到青山乡工作并于当年驻村彩洞村,与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悠久历史文化和瑶族文化的彩洞村近距离接触,深受感染,特此心性神往,而此调研,现将自己简浅的感悟和心想点墨如下:

一、彩洞瑶族民族村的基本情况

(一)特色村镇基本情况:青山乡彩洞瑶族民族村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瑶族少数民族村,地处桂、汝、资三县交界处,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西南部,距离县城90多公里,距乡政府20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高寒山区村。全村辖彩洞、西岭茶、秋坪、长辽、都辽、寒坑6个村民小组,180户797人,其中瑶族77户27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2%。该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居住有盘、赵、邓、冯、李、郭、罗、钟等姓族人,自称“育勉”,属于操勉语的过山瑶族支系。全村占地面积4.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1公顷,林地面积4.5万亩,人平占有山地面积近100亩,木材蓄积量达15万立方米,人平300立方米,是全县林业资源最丰富的村。

(二)特色民居情况:民居多为近代所建土坯房,瑶民居住的房屋多为双层土楼,少量瑶家吊脚楼、夯土墙院落,土木结构,装饰主要有主梁、墙体、楼栏雕花,八卦图屋顶和瑶式马头墙,厨房与餐厅间墙镶嵌有餐柜,大厅与客厅间墙镶嵌有墙柜。

(三)特色文化情况:该村瑶民会说两种语言,一是在与汉民的长久交流和生活中,熟练掌握了汉语;同时一直保留沿袭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瑶语。瑶语没有文字和符号,只能口口相传。他们用瑶语传唱瑶族音乐,独特的瑶族民歌、对歌也是过山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第二种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念歌小声领唱和传授时用,喊歌对远处大喊唱鸣。瑶族民歌成为了瑶族文化的瑰宝。瑶民衣着装饰风俗习惯男女各异,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瑶民传统器物有瑶怀炉、瑶石磨和瑶式手动舂米机。

(四)特色产业情况:全村山多地少,瑶民俭朴勤劳,村民靠山吃山。主要种植有楠竹面积1.5万亩,杉松林面积2.9万亩,水能蕴藏量达8000多千瓦。彩洞野生香菇、深山玉兰片、青山斗煨茶、浓香蜂蜜、瑶家火腿等特色农林产品声名远扬。建有彩洞一级二级电站2座,共装机1930千瓦,年发电量320多万度。注册有农民农村电商1个,村级山货公司1个,打响了“青彩土特产”品牌。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12元。

(五)特色景观情况:全村梯田沃土,山林密布,竹茶相间,重峦叠嶂,秀水清泉,森林覆盖率达89.8%。境内寒坑的鸡公山昂首鸣啼雄壮挺拔,相隔不足千米的鸡婆山双翅护仔婀娜多姿,演绎着一段瑶姑与汉郎的千古浪漫奇缘故事。彩洞村寨,历史悠久,迷漫着首领罗世传毅然率领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的悲壮诗篇,朝野闻名。大革命时期,湘南红军和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跟敌军浴血奋战数十年,彩洞炮楼遗址依稀可见。

(六)特殊人才情况:边远村庄官罕见,彩洞自古人才稀。村虽偏远,民之有志,农民军人辈辈出,彩洞书郎出博士。目前,全村军人(含退伍军人)数量达30余人,其中现役军人3人;博士人才1人;在职国家公职人员10人以上。村内有本村医师1名。

(七)特殊政策情况:全村民族团结,依托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事业。2016年整合政府各类资金,投入120万元,架设了宋家江仔桥,修通并硬化了江仔路1公里,开通了彩洞移动基站,结束了彩洞不通公路的历史,解决了村部讯号盲区的问题。2017年争取省民宗局支持5万元,与彩洞村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相融合,创建了彩洞村瑶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平台;与县扶贫办、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县剪纸协会一同成功举办了1期精准扶贫暨剪纸艺术培训班,100多名纸艺术爱好者参加了培训,邀请到福建省剪纸协会理事卢淑蓉、李小燕、林宾老师讲授剪纸实用技术,中国剪纸艺委会理事、福建省剪纸协会副主席、全国十大金剪之一高少萍老师作《剪纸艺术人生》的专题讲座,有效传承了中华剪纸艺术文化。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农建资金等建设寒坑移动基站,实施通村公路窄道加宽、农电网升级改造、土坯房改造工程和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建设彩洞和秋坪农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等,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切实夯实了“村两委”办公阵地。

(八)特殊成效情况:新一届乡党委班子与村“两委”一道,精诚团结,高瞻远瞩,紧紧结合彩洞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合力脱贫攻坚,通过两委换届强班子,修路架桥建基站,建房修缮改水厕,发展种养强产业,提高了村干部带头致富能力,夯实了贫困户脱贫基础,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二、彩洞瑶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存在交通瓶颈。古有“修路架桥做好事”之劝诫,今有“要致富先通路”之感悟。“千难万难修路难,先富后富共同福”,路是联通幸福的必由之路,是通往美好前程的阳光大道。然而目前,彩洞只有一条2016年才全线贯通的通村窄道水泥路,其他路仍然是泥泞路和坑洼路。交通仍然是限制彩洞瑶族村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在乡党委、政府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因地处偏僻,道路建设难度大,道路等级低,使得彩洞村空有丰富的资源而无法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仍然落后。

(二)存在通讯盲区。古有“对门结仇,老死不相往来”之经验,今有“无网手机,有钱任信也只能干瞪眼”之无奈。有网,世界再大也是“地球村”;无网,再好的信息也无法传送。网络是当今社会沟通交流的“快速通道”。虽然彩洞村2017年在原仅有1个秋坪基站的基础上又建设了一个彩洞移动基站,正在规划建设寒坑基站,解决了村部的网络覆盖问题。但彩洞地广人稀,离群众的实际需求还“天离地十八个坳”。很大一部分村域还是盲点多,无法联通。对群众之间沟通,干部找人办事,带来很多不便。

(三)存在观念守旧。古有“烂船作之烂船划,无法改变”之说,今有“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之论。群众渴望已久的彩洞至莲坪公路,因彩洞瑶族村人少边远,政府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受“投入大受益少”和“会破坏山林资源”而不予支持修路的“井底之蛙旧观念”影响,至今无法修通。使得彩洞瑶族村民兼受交通不便和通讯盲区“双重煎熬之苦”,产生了“丢弃”和“逃离”彩洞瑶族文化宝地的“念想”,纷纷涌向附近乡镇和县城,瑶族文化的汉化正在加速。瑶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危在旦夕”。

三、彩洞瑶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引导决策,决策影响发展。因此,要解决瑶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首先是要解放思想。要让彩洞瑶族村健康和谐发展,彩洞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关键是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鼓舞我们发展民族事业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彩洞的发展和瑶族文化传承,要我们树立“偏远只是相对的理念”,只要打通了彩洞至莲坪公路,彩洞走向郴州、广州、北京“就更近”了,彩洞的“偏远”、“死角”也将随之褪去。

(二)要加快建设。和谐在于美丽,美丽在于建设,建设在于规划。因此,要解决瑶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其次是要加快建设。要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彩洞,关键是要打通“交通命脉”,覆盖“通讯密码”,规划“彩洞蓝图”。我们广大县乡村干部和党员群众,要齐聚活力,广纳良策,倍加投入,第一步规划好“彩洞发展蓝图”,制订远景目标和近期发展重点,做到当前发展项目符合远景发展目标和蓝图规划,然后项项相融,步步推进,最终实现“彩洞发展的美丽中国梦”。第二步是打通“彩洞交通命脉”,搞好大路小道的线路规划,制订道路特色等级目标,做到所有建筑、基地等建设服从道路规划,确保山地土地与道路建设有机结合、有效利用。第三步是覆盖“彩洞通讯密码”,结合“彩洞蓝图”总体规划和建筑、交通规划,根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森林防火的总要求,确保通讯信号全覆盖,让现代通讯进乡村、联世界,促进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推进发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产物,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延续,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要解决瑶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最终是要推进发展。要让彩洞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就是要我们县乡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彩洞瑶族民族村现有的瑶族文化资源,认真结合本地实际,争取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文化发展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彩洞瑶族民族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瑶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首先要搞好彩洞瑶族文化活动的总结推广工作,要通过开展瑶族民俗互动体验活动,让外界更多了解彩洞瑶族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和独特习俗。其次要通过瑶族文化展览观光活动,吸引村外汉民接近彩洞瑶族少数民族,让他们更多感受到彩洞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熏陶;再是要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发展彩洞瑶族文化,加强彩洞境内寒坑的鸡公山和鸡婆山瑶姑汉郎千古浪漫奇缘故事和罗世传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历史事件的宣传推介;最后是要加强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立足彩洞实际,建设瑶族特色村寨,发展瑶族剪纸艺术和瑶族服装工艺,传承传唱瑶族音乐、民歌和对歌,聆听瑶族语言事故。与此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将瑶族文化与发展彩洞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彩洞瑶族民族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系青山乡党委委员、副乡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