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种“有序”的存在。
笔直的马路、方形的广场、等距的行道树、整齐划一的小区、还有修剪一致的绿化景观,呈现出一种城市性的秩序,从而寄托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的确,因有序,城市创造出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城市的母体——乡村一直在学习城市种种的先进与发达。
与此同时,乡村在城市的感召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过犹不及,面对城市盛景,迷妹似的崇拜也难免盲目和冲动。
我们会发现,当下的乡村总体呈现以下的面貌: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民居、小水塘边的花岗岩护栏、整齐等距的树木、修剪一致的灌木丛,最突出的莫过整齐划一兵营式的新农村,都是城市的“有序”观念对乡村的干涉和伤害,一张张“乡村网红脸”,不仅仅是审美疲劳,更是缺乏乡村自信后的过度建设。
而且,似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有这种“有序”的强烈冲动,其“有序”破坏也就越发明显。赣南一个古村,一条水泥路和优美的竹林之间人为地加了一道生硬的竹篱笆,这是“有序”还是“无序”?皖南一些村庄小河坡的台阶路两侧加装了笨重的石质护栏,名为安全实则多此一举。
还有很多乡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喜欢统一村庄外立面,桂北、赣南、皖南都是热衷这种统一改造的地区,对于建筑杂乱无章的乡村,这种改造意义深远、皆大欢喜,而更多村庄的立面改造反映的是一种落后的乡村建设观念,一种乡村落后的意识歧视,一种无视乡村人自发建设家园理性实践的粗暴干预和一厢情愿。或许能称之谓“千城一面”的乡村版本。
其实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好多村庄的建筑风貌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性和田园味,如杭州龙坞镇的龙门坎村、上城埭村、里桐坞村,这样的村庄完全没有必要统一改造,确实地方也尊重了乡村建筑多样性、村民生活自主性的事实,利用生动的建筑景观和空间格局,以及遍地茶山,正在发展城郊山地丘野的乡村旅游,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认可。
因此,无论“有序”还是“无序”,都要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因应自然山水的丰富多彩,记录乡村的人文基因和传承密码。
当下,种种“有序”的盲动正反映了乡村追求文明进步的急切、无奈,也是乡村在探索,在发展中的迷茫、失误,应理解,呵护,并帮助他们。
乡村被“有序”,是乡村文明和文化衰落的表现,没有发言权也就失去了追棒者。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千百年的空间,似乎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而在城市看来的种种“无序”,正是乡村尊重规律,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体现,不仅不是落后,恰恰是智慧与勤劳的彰显,多少貌似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却是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世界遗产中的皖南古村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开平碉楼与村落,就是乡村“无序”的世界认同。
那么这种“无序”就是乡村特有的随性、随意,这绝对是城市缺少的,也是城市期待实现的,如此一看,乡村不该文化自卑,自身的司空见惯竟然是城市的梦寐以求。
城市的“有序”有时是仪式感的需要,乡村通常不能流于形式,浓浓的生活味要实惠点。如此,在乡建过程中,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五短三粗、五行八作……正是乡村需要的,不可或缺。
前些年各地着迷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也是一种乡村产业和特色的被“有序”,实际效果怎么样?无需我多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改造乡村让它们变得“有序”,如果能换个思路,适应乡村随性、随意的基因特点,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复兴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值得强调的是乡村旅游是保护乡村“无序”的重要方式,称之为保护神也不为过。
乡村游主要以周边游客为主,民俗风土非常相近,乡村味不易失真,无需屈就自身而迎合更大区域的游客。众多的“无序”就是旅游差异化和吸引力,如此良性循环,“无序”复兴乡村,也就生发了乡村的“有序”,这是一种可以与城市“有序”相提并论,并驾齐驱的乡村价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游点想法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