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守英:农民的代际革命和城乡关系重塑

[ 作者:刘守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4-01 录入:王惠敏 ]

我要讲的主题是“农民的代际革命和城乡关系重塑”。我刚从日本回来,跟日本相比,我们的城乡关系“从头上就是倒着的”。我们搞城市化的目的是把乡村的人和要素弄到城市去,城市发展了,农村就逐渐被消灭了。而日本的城市化是将一些东西向农村引导,两个国家整体制度结构不一样。

今天,我想首先谈一下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然后来谈一下城镇化的主体,农二代和农一带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我想回应一下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

我把城乡关系演变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关闭城门与绑民于土(1953-1978)

1949至1950年中期,公民的自由迁徙权受法律保障,一五时期进入城市的农民达1500万人。但当时城市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进来的人,从1953年开始,一方面限制和禁止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城市的单位开始不接纳农民。

我们普遍认为1958年的户籍制度不让农民进城是不对的,但事实上从1953年就已经在不断地堵人。一方面在堵人,而另一方面用集体化、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一整套制度把农民绑在土地上,让他们在集体的土地上为工业化提供低价的粮食。

1953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3.26%,到1978年时,城市化率仍然仅17.9%,只增长了4.6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还未刨除从农村机械迁入城镇的人口。

二、城门未开与乡土筑城(1978-1988)

大城城门未开的情况下,农民实际上是在乡土筑城,这就是乡村工业化阶段的农民自主城镇化。

回顾整个历史,1978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是城乡关系的黄金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乡村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农村制度改革欣欣向荣,产业高度发展。那时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从土地“突围”,开辟农业之外谋生的空间。

这套制度实行后,我们城门外的工业化很顺利,但城镇化不顺畅。因为自理口粮的小城镇化本身是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农民还是农民,农业还是农业。

三、“撞城”入城与城市过客(1988至今)

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开始“撞城”入城,但他们仍然是城市的过客。从1994年开始,启动了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

那个时期有几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从1994年的分税制,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到开启以土地谋发展模式,城市化开始高速推进。

那段时间,整体工业化布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内地工业化开始衰败,但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中西部的农民开始跨区域流动。重要标志是农民开始出村、入城,但他们是撞到城市里去的,整个制度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动。

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和沿海地区,当时整个中国实际上在进行着两个轨道的城市化,一个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一个是农民自发的城市化,也就是城中村的集体土地开始非正规的城市化。

这个阶段,农民进了城,但缺乏城市权利。2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不少在城市接受过完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参加中考和高考;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比率很低,在住房保障方面,城市保障性住房基本不对农民工开放,农村“三留守”问题尤其突出。

另外就是户籍人口城市化和常住人口城市化的差距开始越来越大。

回顾整个城乡关系的历史,就是一句话:我们整个高速城市化、工业化既没有指着农民进城、也没有指着给农民进入城市的基本权利。

我们需要思考,现在面临真正的问题在哪。有些人的提法是,让农民再回到乡村。但是让他回去,真的是一个好办法吗?我理解的是,现在对整个城乡关系产生重大革命性影响的是代际变了。

农一代(40、50、60、70年代出生的人)的基本特征是离土、出村、回村、返农,大趋势是从中西部地区往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他们参与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最后又返回农村搞农业了。农二代(8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现在整个迁移的主体,他们的经济社会特征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指标:

农二代跨省迁移的比例增加,在城市打工的时间跟农一代相比,已经成为常态,基本不再返回农村;

再就是举家迁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农一代把孩子留在家里,而农二代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读到初中,再派一个人回县城陪孩子完成高中教育;

农二代的工作也不像农一代那么艰苦,工作时长开始降低,他们追求工作和闲暇的平衡;农二代的受教育程度有提高,而且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愿意离开农村。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农二代已经开始回流,但我们的数据显示农民回流是回到当地县城以上级别的地区,他们并不回村,农二代务农的时间已经非常少了。因此,我觉得乡村振兴指望年轻人回去种地是错误的。

农二代在城市的就业也正趋向于正规化,在建筑业务工的人群在减少,而去制造业和服务业谋生的比例在上升。

还有一点表现在他们的消费行为,80后30%的钱会汇回去,意味着他们挣钱以后主要还是在城市里消费或是用于缴纳社保等支出。

但现在的问题是农二代虽然生活和经济方式城市化,但他们自我感知在社会中的融入度很低,他们仍不被城市接纳。

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的农二代与乡村疏离,这些人回乡时并不住在村里,他们会选择预定县城的宾馆,开车回村转一圈就离开了。

现在,整个乡村的基本秩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长幼有序,但现在基本上服从金钱规则,谁钱多在村里说话的权力就大。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住房,我们在调研地发现,整个农二代群体近一半以上的人在县城买房。

过去的农一代是离土出村,老了之后再回村,而现在农二代是就业在城市,孩子初中以下的教育在自己工作的城市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转移到老家当地的县城,由家庭一方成员陪读完成。他们在县城购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事实是选择他们将来的归宿。

因此,农二代整体未来的基本流向不是回到村里,而是回到老家当地的县城。这会对我们未来城市化的整体格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公共政策必须要以重塑城乡关系为基础,来讨论我们整个社会的城镇化问题。

不要指望农二代再回到村庄,也不应该把农二代再当作城市的局外人。

我认为,中国社会未来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好农二代的问题。农二代问题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就会显现在农三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