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文兵:五个原则强化产业扶贫

[ 作者:文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7 录入:实习编辑 ]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政策措施齐全,从物质到精神,从方法到保障,从横向到纵向,组成“组合拳”,旨在让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所有政策措施中,产业扶贫则居于核心位置,是起到根本性作用的。产业扶贫如何让产生贫困的土壤“无处逢生”。具体来讲,应坚持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立足于贫困群众的条件与利益,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贫困群众收入、身体、技能、特长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措施,因人施策。同时,注重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捆绑结合,抱团发展。站在更高角度满足贫困群众需求,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神动力,让贫困群众看到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景,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二是比较优势原则。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相对条件,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长短结合,以短补长。推动要素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着力发展地方综合性产业,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横向或纵向选择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机会成本产生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最优化;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提高贫困群众劳动参与率和全社会就业水平;更加注重贫困群众参与资产、股权分红,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三是统筹布局原则。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要素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延伸产业链、利益链。拓展产业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一加三大于四的效果。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进产业发展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增强协同性、连动性和前瞻性。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来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合作社,从政策支持、农业技术指导、购销、信用、保险和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服务,实现产业扶贫流程管理全覆盖。

四是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扶贫要立足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按资源、资产、资本、技术等要素进行分配;强化市场信息对称,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让贫困群众公平分配到自己所应得的利益和收入;遵循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生成机制,注意观察行情变动,保障供需趋于平衡;高度重视就业和收入弹性,导向产业发展。

五是协同发力原则。把产业扶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总体布局的核心位置,抓产业就是抓扶贫,抓产业就是抓收入,抓产业就是抓发展。强化政府在资金、技术、金融、财政等领域的必要支持扶持政策保障,按照“贫困群众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和软肋,发挥“看得见的手”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群团、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助力产业扶贫。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发挥好大数据、互联网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构建产业扶贫动态数据库,看政策落实、看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看贫困群众满意度。

(作者单位: 贵州省毕节市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