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村是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小村落。六年前,这里还是浙北山区的经济薄弱村,环境脏乱差;如今已成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乡村新样板,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50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亿元。
鲁家村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其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即利用本村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建设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通过社会招商吸引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案例解读
那么,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究竟是如何打造的?这样的模式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让我们一一来解读。
1. 顶层设计
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家庭农场,鲁家村不惜出资300万元,聘请高端专业团队,按照4A级景区标准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先期设置的18个家庭农场,则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风格、位置、功能等。其中包括一个核心农场,位于中心村,其余17家农场错落有致分布在四周。18家农场分别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蔬菜果园、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没有一家重复,这是鲁家村家庭农场的特色。此外还设计了一条4.5公里的环村观光线,将分散的农场串点成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2. 组织架构
鲁家村采用“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组织运营模式,与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鲁家分公司,前者负责串联游客接待场所、交通系统、风情街、18个家庭农场等主要场所,后者利用多年经验和客源做好营销宣传。后来又成立了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为鲁家村民、村干部、创业者、就业者提供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三家公司均由鲁家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股51%。
在农场的投资运营层面,鲁家村引入外部资本对农场进行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已有10多亿的工商资本投资这些家庭农场,其中2016年上海颐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颐久“中药谷”项目、杭州客商投资上亿元的房车文化营等旅游项目先后落户鲁家村。
3. 利益机制
鲁家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鲁家村建立了合作分红机制,由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作为村民来说,享有的收益包括四个方面:土地流转的租金、旅游区提供的就业薪酬、村集体分红以及村民自主经营收入。以2017年为例,平均每户村民约有80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景区建成投运后,将产生3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00多个间接就业岗位,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工资收入超过600万元。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每年产值预计可达800万至1000万元。
案例启示
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它采取类众筹的方式,借助社会化的力量,突破了资金、人才的瓶颈,实现了资源资产资金的聚合。这18家农场全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运营,村里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配套设施,农场投资运营则交给专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鲁家村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和平台服务者的角色。
其次,它解决了规划的统一性和定位的差异化的问题。美丽乡村,规划先行。早在2013年鲁家村就启动了发展蓝图的设计,18家农场的雏形已经跃然纸上。正是有了这次系统的规划,保证了18家农场在功能布局上的协调性和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性,也为接下来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与此同时,鲁家村要求18家农场在主导产业和主题定位上绝不重样,有效避免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提高了农场的品质。
再次,生态圈的打造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鲁家村注重生态圈的建设,18家农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分布着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为农场提供配套服务。此外,村里还统一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风情街、10公里绿道和4.5公里村庄铁轨等设施,为游客出行提供方便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营销推广层面,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进行统一宣传;在人才培养层面,成立了乡土职业培训公司。这些力量为入驻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比如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低丘缓坡地形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土地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较好,颜值较高(早在2011年就耗资1700多万元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这些资源条件为家庭农场集群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资源、有“颜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地方不难找,难的是找到一个好的带头人,设计一套好的商业模式和利益机制,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 2017-07-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