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何秀荣: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 作者:何秀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0 录入:王惠敏 ]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说法起端于工业领域的困境,最有代表性的如煤和钢,产能巨大、库存严重。那么,农业是否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依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即农业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就农业总体而言,我认同这个表述或判断,比如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农业投资供给及结构、粮经草作物结构,等等。但就目前最为关注和棘手的农产品而言,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严重的供给侧问题、但我不认为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产品供给侧的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相对需求的供给侧农业资源不足问题,大豆可作为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8169万吨,另外还进口豆油82 万吨,按185%的实际出油率折算,相当于进口了约443万大豆,如果合计的8 612万吨大豆要国内生产出来,依目前的大豆单产水平,需要耕地4700万公顷(即现有耕地的385%),比现有全部水稻面积还有大55%,显然这是不现实的。由此可以判定这是供给侧的生产能力问题,或者说是农业资源不足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正常状态下的调结构难以有效解决这类国内供需平衡问题。随着我国不断强化生态与环境保护,这类问题可能会加重,换句话说,农产品进口会进一步扩大。

另一类是消费者对供给侧的产品信任不足问题,奶粉可作为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尽管进口奶粉价格高于国产奶粉,消费者依然购买进口奶粉,甚至请国外人员代购或出国购买。这类问题确实是供给侧的问题,是产品质量问题,而不是生产量和结构性问题,调结构并不能增进消费者信任。好在这类产品的种类不是很多,随着国内加强执法和技术进步,这类问题有望减少或弱化。还有一类是供给侧的产品竞争力不足问题,棉花可作为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近年国产棉花的库存增加量大体上与棉花进口量持平,这说明我国并没有棉花生产量过多的问题,而是被廉价的进口棉花替代了,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洋货入市、国货入库”。这是供给侧的产品竞争力问题,而不是生产量问题,更不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现在人们常拿我国巨量玉米库存来证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认为我们在玉米生产上投入了过多的农业资源,对此的调结构实际上就是减少玉米面积。我个人认为这种判断扩大了玉米国产量过剩问题。五年前我国并没有玉米供过于求的说法,由于近年来减大豆扩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和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玉米总产上升明显,但最近5年玉米累计增产3182万吨,目前库存量却高达2.3亿吨,扣去五年前的库存量,中间也存在巨大的数据差,也就是说,仅仅增产是不可能达到当前这么高的库存量的。大家知道,玉米主要是作为饲用的,这里比较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国产玉米价格较高导致其他谷物替代玉米和进口(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粮替代国产玉米,最终导致大量的国产玉米被迫进入库存。以往常年进口主要用于酿酒的高粱和大麦在200300万吨,由于国产玉米价格较高和国内相对控制玉米进口后,饲用大麦和饲用高粱进口大幅度增加,2015年大麦和高粱的进口量合计达到2158万吨,扣除300万吨酿酒用量,即有约1 858 万吨替代了玉米,201年还进口了473万吨玉米,换句话说,2015年一年就合计替代了国产玉米2331万吨。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出,我国玉米库存量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饲用谷物对国产玉米的替代,国内增产只是次要原因。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国内外价差,高价国产玉米导致大量进口廉价饲用谷物,也即是国产玉米的竞争力太差,而不是我国生产玉米太多。上述三类农产品问题中,国产农产品竞争力差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外价差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进口农产品在我国市场上替代国产农产品。中国农产品成本高和价格政策导致的农民价格期望高使得我国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居高难下,美国每亩的农业地租只有100元人民币左右,我国多数地区在600800元人民币,上千元的地租也比比皆是;我国农业依然在大量使用人工,每日工价已在100元以上。更糟糕是我国的耕地租金和劳动成本还在迅速地上升,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距还在扩大。较低的竞争力导致国产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被替代,所以说中国农产品存在严重的供给侧问题,但主要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简单的调结构是不能坚决这些产品问题的,也许深层原因涉及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现在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严重的产量过剩,而是因竞争力差导致的被迫库存,表现为“虚假”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我们把农产品竞争力问题误认为是结构性问题,其推论就很可能是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即减少库存量大的产品生产量,这才会真正“创造”出产品的结构性问题,损害生产能力,导致国产不足,不得不进一步扩大进口。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