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综述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造成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治理对策
1 引言
我国环保工作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主要以城市环境和工业环境治理为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水体污染严重、清洁水源稀缺、土壤质量下降、人居环境恶化、生态遭到破坏等方面。水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1] 。农村水环境包括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库及地下水等。
2.1 地表水污染状况
根据 2009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七大水系的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质总体状况为轻度污染。203 条河流、408 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57.3%,24.3%和18.4%。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海河污染最重。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 1 个,Ⅲ类的 5 个,Ⅳ类的 6 个,Ⅴ类的 5 个,劣Ⅴ类的 9 个,劣Ⅴ类水质占了总体的 34.6%。9 个重点国控大型淡水湖泊和监测的 9 座大型水库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均占了 4 个 [2] 。
2.2 地下水污染状况
我国地下水开采量近 30 年来以每年 25 亿 m 3的速度递增, 地下水的供给量占到了全国总供水量的 20%。其中北方缺水地区占了 52%,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72%和 66%。在农村地区,地下水为主要的饮用水源 [3] 。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公布的信息,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 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1 眼井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适用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仅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 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 23.9%,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总数的 73.8%。另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的 199.6万 km 2 的面积中, Ⅰ类和Ⅱ类水质仅占总评价面积的 4.98%,Ⅲ类占 35.53%,Ⅳ和Ⅴ类占了 59.49% [4] 。
2.3 水源污染
我国水源污染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国 7 亿人饮用水源不合格,1.6 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源,大肠杆菌超标率达 86% [5] 。
2009 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 2.5 万多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服务于 2.2 万个乡镇,供水人口超过 2亿。其中地下水型、河流型和湖库型水源分别占57%,28%和 15%,地下水水源超过半数。按照服务人口、区域特征等原则,筛选了服务于 6 200 万人口的 3 737 个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南方地区水质好于北方,西部地区好于东部。水质状况从好到差依次为湖库型、河流型和地下水型。从流域来看,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流域水质状况较好;珠江、西北诸河、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次之;淮河和海河流域较差;松花江流域水质状况最差。
3 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3.1 生活污染源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资料,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 80亿 t。而据 2005 年建设部对全国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96%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农村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但农村污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却越来越大。农村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水体质量。
在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占 36.72%收集堆放占 63.28%。收集堆放的垃圾中进行填埋占57.03%,焚烧占 14.26%,高温堆肥占 13.88%,直接再利用占 14.83%。堆放的垃圾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垃圾渗透液流入地表径流,或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6] 。
3.2 畜禽养殖业
近年来禽畜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量增加的同时,禽畜粪便排放量也急剧增多,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007 年我国主要牲畜出栏量牛是 4 359.5 万头,猪是 56 508.3 万头,羊是 25 570.7 万只,家禽是958000 万只,比 1999 年分别增长了 15%,13%,36%和29%。存栏量牛是10594.8万头,猪是43989.5万头,羊是 28 564.7 万只,家禽是 502 000 万只 [7]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排泄系数计算,2007 年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为 189 677.3 万 t,污染物 BOD 为 3 277.3万 t,COD 为 3 931.7 万 t,NH 3 -N 为 374.4 万 t,TN 为912.2 万 t,TP 为 194.9 万 t。近年来由于有机肥料逐渐被化学肥料所代替,畜禽粪便的还田率仅为 30%~50%。未被利用的畜禽粪便多数没有经过安全处理,据统计,目前 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措施 [8]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一旦流入江河湖泊,会造成 COD,TN,TP 等主要污染指标超标和水体富营养化,畜禽粪便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3.3 水产养殖业
2007 年水产养殖业的统计结果显示,海水养面积从 1990 年的 42.9 万 hm 2 增加到 133.1 万 hm 2 内陆养殖面积从 1990 年的 382.9 万 hm 2 增加441.4 万 hm 2 ,海水养殖产量从 1990 年的 162 万 t 增加到 1 307 万 t,陆养殖产量从 1990 年的 445 万 t增加到 1 971 万 t。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其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污染已经日益突出。水产养殖中大量未被鱼类摄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和残留鱼药等,是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关实验表明,投喂饲料中有 10%~20%未被摄食直接溶于水中,75%~80%的氮和 60%~75%的磷以粪便和代谢物形式排入水环境 [9] 。排泄物和残饵的逐渐累积,引起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另外为了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消除敌害生物等,添加了大量的杀菌剂、杀虫剂、杀藻剂等药物,导致养殖水域出现药物残留,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10] 。
3.4 农药和化肥污染
科学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由于农民缺乏环保观念,一味盲目地追求产量、产值,目前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甚至乱用、滥用现象严重,致使农药和化肥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目前,我国农药施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施用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农药施用量 2007 年为 162.3 万 t,是 1990年的 2.2 倍,超过世界农药施用总量的 30%。单位面积耕地农药施用量从 1990 年的 7.66 kg/hm 2 增加到2007 年的 13.33 kg/hm 2 ,而发达国家耕地农药平均施用量仅为 7 kg/hm 2 。相比高涨的施用量,我国农药利用率一般只有 10%~20%,余下的 80%~90%则流失在水体、土壤和空气中 [11] 。另外农药施用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产品质量不过关,也是造成目前农药污染的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我国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90 年为 2 590.3 万 t,2007 年为 5 107.8万 t,2007 年比 1990 年增加了近 2 倍。单位耕地面积使用量达到 420kg/hm 2 ,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 225kg/hm 2 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而有效利用率较低,进一步加重了化肥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 50%,平均只有30%~50%,剩余的 50%~70%通过各种途径流失。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