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日前发表了名为《中国城镇化新问题新趋势调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城镇化经历30余年发展后,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其中的许多分析和论点,确实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和讨论。
城镇是聚集的人口、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特定地域空间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据《中国城镇化新问题新趋势调查》的数据显示,2006-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只提高0.98个百分点,速度都在下降。中西部地区到目前为止还在加速,但2014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是49.8%,西部地区是47.4%,已接近50%。“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也会逐步减速。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会下降,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一种新常态。这叫城镇化转型。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必须建立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思路,才能应对当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首先,各地应当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
而这也要求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避免走目前一二线城市的老路。
更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要注重镇村发展的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而在各地新型城镇化的未来路径中,如何强化优势产业的集群化,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新型城镇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和中国进入智能化、“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唯有如此,新型城镇化才能获得同步发展的根基。
而作为城镇化的主政者,还要注重城镇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布局。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决不只是城镇一级政府考虑的发展战略,更是县市一级政府必须全盘统筹的顶层设计,不如此,则新型城镇化无法形成地区合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