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傅雪琴:重负下的县城该何去何从

[ 作者:傅雪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6 录入:王惠敏 ]
    历史告诉我们:郡县治,天下安。可你在一些县城走走就会经常发现,大而无当的规划,无人居住的“鬼城”,比消费者还多的商铺,让人感觉一片萧条,而这些还只是表象。由于大城市的“水泵”效应,村里和县城里的青壮年被源源不断地抽到省城、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深,现在不仅村里空了,不少县城也变得越来越没生气。

我跟随“全国农广小分队”到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县城开展活动,住在郊区的一家酒店里,住宿费不高,每晚只要168元。临走结账时,两位在前台工作的年轻人花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账目理清楚。那边火车就要开了,这边还算不清楚账。好不容易离开县城,电话又一个接一个,前台要求我们再回去一趟,因为“账结错了”,酒店少收了四五百元。最后算了半天,才搞明白这是一场误会。结账的时候,我们还开玩笑,数学没有学好吗?姑娘们坦然承认,当年数学的确不大好。

从河北省保定市乘高铁回北京,才上火车,气还没有喘匀,北京就到了。到了北京西站,裹挟我们的是黑压压的农民工大潮。我突然顿悟,把168元住宿费都算不清楚的事,并非偶然出现的意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遵循这一理念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离开村庄、县城、偏远贫困的地方,到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家乡微薄的收入不足以让人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大城市对年轻人有着天然而致命的吸引力。在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没有挑选余地的酒店为了维系基本运转,在用人方面只能降低标准。

把县城抽干的不仅有大城市的聚合效益,还有不合理的财税制度和区域管理设置。下乡采访,听到县政府抱怨最多的就是“财权小,事权大”,通俗的说就是“钱少事多”。这也可以解释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于卖地,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拖欠乡村教师工资,地方政府开发资源为什么会竭泽而渔.....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都是因为有着不合理的原因和背景。有因必有果,“存在必合理”这句著名的哲学论断用在许多奇怪的社会问题上,再合适不过了。

近些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到了县级,已没啥可拿。地方拿得少,实际上承担的财政支出却非常高。为了完成任务和指标,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只能搞土地财政,甚至是增加收费项目,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财税增幅指标。

实行集权化分税制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制度的弊端。如在英国,以所得税、公司税为主要税种的中央税收占税收总额的75%以上,以财产税为主要税种的地方税收仅占税收总额的25%以下,而且近些年来地方税收入比重仍在下降,最低时竟下降到不足1%。在法国,以增值税、所得税为主要税种的中央税收占税收总额的85%左右,而以财产税为主要税种的地方税收仅占税收总额的15%以下。由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小、收入少,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例如,法国在一般年份,中央补助占地方预算收入的50%以上。中央税收占主导地位,国家容易集中财力,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稳定全局。但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虽然有利于集中财力实现预期经济目标,有利于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但却较严重地压抑了地方政府组织收入和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已意识到当前税收制度的弊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于2014年出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计划于今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改革将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大城市抽干县城,县城抽干乡镇和农村。现在的农村青年结婚,流行在县城买套房。买的人多了,村里自然就空了。非常有意思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越是偏远的村庄,空心化的程度越严重,不少远离县城的村庄只剩下几户人家。人都去哪了?要么去城里打工,要么去乡镇和县城买房、租房,陪伴孩子读书去了。城郊村由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宅基地值钱,影响反而不大。当然,随时都会被征迁的近郊除外。

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开始,我国行政治理就基本遵循“中央、省、县”三级管理制度。层级越少,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就越通畅,反之则成本就越高。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市管县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体制性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

当初,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事实上除传统的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能力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由县级升格为地级的市,很难有力量来帮助其他县和乡村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就更为严重。目前,我国每个地级市平均带6个县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本级财力很小的一些地级市,存在着过度依赖县(市)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截留分配物资、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税费上要有一定的分成比例,在城乡资源配置上向城市倾斜度过大,出现了所谓“市刮县”“市卡县”现象,反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这几年,不少地级市还热衷于把周边的县城纳入自己的城区,一来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来扩大城区面积,为土地财政储备资源;三来以应对未来废除市管县的改革可能。既然对自己有这么多“好处”,干嘛不一并了之?

近年来,废除市管县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称,撤销市管县的行政区划体制是占全中国七成之众、2800多个县的期盼。可这一呼声从1980年代一直喊到了现在,其中关于“人员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厉害关系不言而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