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李玉玲: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精准扶贫的创新改革步伐

[ 作者:李玉玲 郭晓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133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吴玲香 ]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受资源短缺、开发过度和污染加重等考验,面临着国内生产成本攀升与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我们该如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据统计,目前中国广大农村有约6100万的留守儿童,约4700万的留守妇女,约4000万的留守老人,这些留守人员大都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缺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乎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我们该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民生改善快车十三五期间再次大幅提速?

带着这些问题,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中国政府网记者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做客特别访谈间,围绕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等话题与网民交流。

记者(郭晓婷):您认为互联网+农业能给产业带来发展新商机吗?广大农民会因此受益吗?

李玉玲:我认为互联网+农业首先要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落实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使用特点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这是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基础工程。其次,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启动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您提到的互联网+农业,肯定离不开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他们在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能发挥多大作用?

李玉玲:我们应鼓励国内具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积极推动中粮、中化等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粮食网上交易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等。

记者:互联网+农业能否带领农业开拓创新,打开国际市场,缓解国家市场挤压压力?

李玉玲: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项目,建立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贸区优势,积极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面向亚洲、非洲、南美洲有关国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构建农业投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市场、渠道、标准、制度等各种信息资料。

记者: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等问题时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解决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缺乏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听说您这次带来了云地一体服务方案,能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吗?

李玉玲:我们说的云地一体服务方案是搭建起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中心结云亲,建立乡村失母儿童档案库,邀请城市里的志愿者成为失母儿童的亲人社群(比如:云妈、云爸、云哥、云姐)。在已有驻村社工服务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购买云社工服务来实施云地一体的关爱平台:(1)云社工作为城市爱心人士与乡村留守人群的连接,设岗定职;(2)配备云平台硬件(例如:电脑网络沟通设施、手机流量包服务)(3)对接乡村的地面服务部队(驻村社工地社工”)、赤脚儿童社工(乡村儿童福利主任)等;(4)动员相应的行政资源。这样一种云社工地社工结合的服务形式,为关爱留守儿童找到更多可能的实现途径。

记者:留守儿童的成长除了政府出策、社会帮扶,最重要的还是父母家人的守护和关爱。如果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创业,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玉玲: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之一。返乡父母可以在国家众多利好政策下,开发适销对路的精深加工的本土有特色的绿色有机产品。比如,通过认购蜂蜜、红糖、大米等农村土特产乡情大礼包的绿色生计产品结合传统慈善公益捐赠,建立留守儿童专项基金,支持打工父母生计。从社会帮扶上再用力,实现小扶贫大扶贫工作格局转变,解决扶贫力量问题,动员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创业。政府部门要多举措为农民工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国家民委可联动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参加扶贫,做好顶层设计,在试点的地区做精、做实、做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