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庄惟敏:乡村复兴首先应尊重农民诉求

[ 作者:庄惟敏 李政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8 录入:吴玲香 ]

原标题:乡村复兴需要“城乡”双向互动 首先应尊重农民诉求

“乡村复兴是城市与乡村双向互动的过程,离不开对乡村的尊重,要为乡村注入新元素、新理念。”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的发布会期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对于乡土遗产的保护已不再局限于学术机构的研究,而是成为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等进行保护、更新、利用以及实践的场所。

如今,许多古村落里钢筋水泥建筑越来越多,瓷砖瓦房比比皆是。如何激活传统村落的潜在价值?“很多文保建筑我们觉得好,但村民可能感觉破旧,住着危险,没有新房舒适。这是村民的需求。”北京绿十字主任孙晓阳认为,古村落激活需要让外人认识到价值的同时,也提升村落的功能性。

“首先,要尊重村民的自主权。外人希望看到青山绿水、吊脚楼,而村民追求舒适生活的诉求也无可厚非。”同样,在庄惟敏看来,很多从浙江、广东打工回乡的村民,把那里乡村样貌搬到了苗寨,毕竟以前的木楼不隔音,卫生条件不好,“这是互动、渐进的过程,要多站在村民的立场思考,如何推动、引领乡村的复兴。”

缘何乡建、为谁乡建、如何乡建?今年6月中旬,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将在“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举办,业界人士将结合国内外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展开研讨。目前,台江县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何在乡村复兴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从尊重到了解,再到理解。”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常江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仅仅做了某几个项目,带动了多少人流量,更应该教育民众了解、赏识自己的文化,恢复他们的文化自信,“有了身份认同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应该想办法让乡村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并发挥作用。”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召集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告诉记者,文化遗产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留下来,否则即便得靠强力干预,其作范围也会较为有限,“我们的抽象目标是要保护尽量多的乡村遗产,才能维持住乡村文明,但要找到具体的突破口在哪。”

十几年前,浙江的莫干山还是一座空山,现在越来越多打工者回乡开民宿或在民宿做管家,“一个乡村有了年轻人,才有了活力和希望。”开始吧&借宿CEO夏雨清说,民宿应该是乡村建设的入口之一,通过带动人流促进当地新业态出现,慢慢解决乡村的许多“痛点”。

“摒弃政绩工程的外衣,真正考虑乡村人需要什么。”常江认为,在加强试点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让乡村人珍惜幸福生活,珍惜身边珍贵的资源,政府也要推动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实现乡村“不一定到处都一样,到处都有同样的生活品质”。(文/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