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热点聚焦:农村消费增速为啥跑赢城镇

[ 作者:李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4 录入:吴玲香 ]

4月21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举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暨《农村绿皮书(2016-2017)》发布会。据社科院课题组预计,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将超过5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和整个经济增长速度。

农民消费意愿渐强

俗话说“差距就是潜力”。中国农村与城镇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让广阔农村被视作潜力所在之地。“中国14亿人口一大半在农村,每3个农民的消费才等于城镇一个居民的消费。如果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城乡关系的变革,中国将释放巨大的内需空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而今,中国农村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41元,用于消费支出增加907元。“也就是增加1元钱就有0.96元用于消费,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李国祥说,农民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消费倾向高,带动了整个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

迟福林表示,城镇居民的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约40%,估计到2020年将接近一半;农村居民这一比重大概不到30%,如果城乡一体化顺利发展,到2020年会提到40%左右。如果14亿人消费结构发生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它将不仅拉动消费,更会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未来增收空间不小

“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将降到30%以下。”社科院课题组作出这一预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这一数字的实现被认为“在经济学上具有明显意义”。

根据课题组介绍,主要受质量提升影响,2017年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可能温和上涨约4%,而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3万元,比上年增长7.5%。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食品价格上涨速度,恩格尔系数因此继续下降。

无论是农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是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实际增长7.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6元,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0元,实际增长7.2%。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一季度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服务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增加了对农民的需求,从而导致农民工工资上涨。

李国祥则表示,这两年农民工工资率还会提高,一方面是技能性的工资上涨,能工巧匠明显供不应求,因此工资上涨态势比较理想;同时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将带动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带来净收入新增长;此外农村产权改革也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新增长空间。

新动能提升多元化

“‘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这一通俗表述,拓展了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知。

实际上,这几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为3%-4%。对此,李国祥表示,在现有核算体系下,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微小,但农业固本安民的社会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等的价值更加凸显,对农业其他功能的需求在提升。

在日前召开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大会上,农业部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5700亿元,约占6.37万亿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从业农户数超过600万户。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说,“这足以表明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在保粮食、保重要农产品的基本功能外,国民经济对它有新的要求,农业发展有新的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则认为,解决农业多功能的问题,要构造农业制度体系,把农业的多功能性内部化,让它转化为生产经营者的收益。这样,生产经营者有维护生产环境的积极性,能够长期坚守农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4月22日第03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