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田园综合体如何实现城乡互动

[ 作者:司尔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王惠敏 ]

“三区、三园、一体”——今年特别重视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

相比本世纪前13份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介绍,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 就是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园” 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关于创业园,现在很多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要创业创新,得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

“一体” 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总体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田园综合体如何实现城乡互动

田园综合体: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体

初期“以城带乡”模式下的农家乐之所以不可持续,主要是受限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景观的强依赖性导致农家乐大多依附于旅游景点或依山傍水设立,但蜂拥而来的游客、猛增的餐饮游乐需求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大大超出乡村薄弱基础设施和大自然自净能力的承受范围。个体农户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来配备大规模处理设备,同又难以形成有效的组织机制来统一建设、维护,只能任由污染排入江河、湖泊。如此,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已经形成矛盾。

但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个产业多元、统筹规划的开发者,它有能力也有动力对项目的基础设施做好保障,能够在开发前期就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进行评估、率先改进。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就是构建城乡共享发展。田园综合体则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要素,是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多产业多功能的有机结合体。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型业态,能够成为城乡发展的粘合剂,实现城乡在多个领域的对接,构建城乡内生性、可持续的联动发展。

田园综合体一般由五大部分组成:

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农业生产区——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社区配套网——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形成的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回顾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思路转变历程:

核心宗旨的转变:

出产实物(传统农业)→提供体验(自主式休闲农业)→改变生活方式(开发式田园综合体)

三大模式的升级:

产业模式升级: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到泛休闲农业产业化

产品模式升级: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

土地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地产到休闲综合地产

田园综合体如何实现城乡互动

中国田园综合体发展概况

数据纵览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府扶持

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公布一些休闲农业综合体的优秀项目。2014年底,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3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县与示范点遍布全国各地,定位与特色各不相同,进一步带动了国内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势头。

经营主体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经营,从最初的个体农户经营模式,到后来初具规模的农户+农户模式,再到今天的公司+农户模式,全方位地整合资源,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文化载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司尔特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