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揭秘中国粮食流通改革的最大弊端

[ 作者:粮油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吴玲香 ]

原题: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却揭示了中国粮食流通改革的最大弊端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22日在江西瑞金考察途中,经过一处稻田时,总理临时要求停车。他下车走进田间察看水稻长势,随机向沿途多位农民了解今年稻谷收购价格和农民种粮收入状况。

连领导都关注的稻谷,现在究竟是啥行情呢?

7月底国家粮食局正式下发通知,同意自728日起在江西省,730日起在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启动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81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早籼稻377万吨,同比增加144万吨。

目前,中储粮系统的早稻收购价格均稳定在每百斤133元,加工企业及个体粮商的普通早稻收购价也从开秤前期的低位逐步回升,但大都仍低于托市收购价。

农民朋友都知道,今年稻谷生长和收获期间,南方暴雨不断,所以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难免收到影响,如湖北、安徽因前期受灾较重,减产较为明显,早稻质量相对较差。

此外,我国早籼稻连续四年启动托市收购。经过前三年的稻谷托市收购,国有企业粮仓爆满,粮满为患,而销售却十分困难,导致主产区仓容十分紧张。截止目前,国家有关部门 还在全力组织临储稻谷拍卖工作,同时,地方储备稻谷轮换提前进行。

再看进口,由于国际米价低廉,20161-6月我国共进口大米199.3万吨,高于去年同期。

那么需求呢?农民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与大家在超市里见到的中高端包装大米不要一样,我国米厂主要是靠散装批发来走货的,实际价格很低,国内米厂加工领域这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稻强米弱”,简单点就是大米卖不上价。

如果大米出厂价是2块一斤,到消费者手中时可能就变成了3块,甚至4块一斤,所以大米加工企业生存艰难,米厂如果不盈利,就很难去大规模收购,最终的结果就是还得国家去收购,然后进粮库,然后粮库继续替国家保管粮食拿补贴。

其实说远一点,不光大米是这样,这两年小麦生产领域也开始出现“麦强面弱”,这导致这几年国内出现一个怪现象,搞原粮流通的比做粮食加工的挣钱,这又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仓储贸易领域,低价收购原粮,然后卖给谁?卖给粮库,粮库拿国家补贴。

同时,粮库收的粮越多,仓容就越紧张,一旦国家不收购,低下的大量贸易企业也就不敢收购,导致出现卖粮难。然后倒逼国家不得不拼命建仓。建仓就意味着国家得给粮库拨款(你不拨款粮库是绝对不干这事的),然后托管费、人力资源费……

然后国家再开仓收粮,农民高兴,企业为难,转投做贸易,国家粮库再暴涨,再建仓,全国人民买单!

这模式也简直了!所有的钱都补给流通领域了,要粮油关注小编来说,这也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多年来最大的败笔。

扯远了,话说回来,不得不说,今年市场上是所有倒霉的事情拥挤在了一起!所以稻谷这块,家里有粮的还是趁着托市能卖就卖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油关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