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很突出,尽管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农村依旧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指出,到2020年农村有3项指标很难实现小康目标,分别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以及农田地力等级。
记者了解到,这些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是按照三种方式确定的。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是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而农田地力等级和化肥施用量则是根据国际标准和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行性确定。
之所以说这三项指标到2020年很难实现小康目标,主要还是由于它们与其要实现的目标值差距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化肥施用量为例,它的小康目标值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设定的。且我国农业部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也提到,我国化肥应该提高利用率,降低施用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零增长。但目前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却远远超过这些目标值。
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按播种面积计算的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362.41千克/公顷,远高于国际公认的225千克/公顷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015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6)中也指出,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实现程度从年均下降0.73个百分点转变为年均提高6.23个百分点难度很大,属于很难实现的指标。
除此以外,在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方面,它的实现程度年均增长速度从0.44个百分点提高到6.78个百分点难度很大,是很难实现的指标;而农田地力等级则属于比较稳定的指标,其实现程度要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也属于很难实现的指标。
中研普华研究员邹志丹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年数据可看出,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很低,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农村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虽然有所上升,但相较于农村人口总量大,教育普及率处于较低水平,以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要在2020年实现指标预定的目标是不太可能的。
至于农田地力等级,邹志丹指出,它属于很平稳的指标,增长幅度很小,历年数据可以看出其目标年均增长1.62%偏大,到2020年的增长趋势仍不能拉高这个平均值。
其实,无论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还是农田地力等级,这三项指标之所以很难在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也是存在着一些共性原因的。对此,魏后凯坦言,首先还是发展理念问题。
“目前,还是普遍存在过去强调的那种理念,即依靠化肥农药的增产来实现农业产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产型的理念往往忽视了过量、不合理的施肥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一系列环境及农产品安全问题。”魏后凯举例道。
其次,是政策的导向问题。魏后凯指出,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农业政策的制定方面,过去对使用化肥、农药有很多的补贴,但在使用有机肥料方面的补贴却很少;而在教育方面,过去对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同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魏后凯看来,首先还是应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其次,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围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小康等,当然也包括补贴政策,投资导向等方向进行调整。
邹志丹也表示,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要保障农民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使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产经新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