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媒:中国鼓励农民“移民”城市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外媒称,为了缓解当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减缓的趋势,中国正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移民”城市是过去30年来确保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
据埃菲社7月21日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建立的户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宽松,尤其是面对国内移民的减少和城市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
“‘户口’并不约束移民的迁移和就业,但阻碍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服务和权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专家王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报道称,这样的模式使中国农村与城市间发展不平等的状况持续,沿海地区工业化程度很高,成为国家的经济引擎,而内陆农村地区却非常贫困,同时也是城市廉价劳动力的源头。
这个过程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大爆发——即所谓的“中国奇迹”——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那个时期中国有约2.7亿人在流动。这些农民前往城市打工得到的收入比种地所得要高得多,很多人将这样的迁移视为自由和机会的代名词。
但这样的迁移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层面上的不利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权利受到局限,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将孩子留在了农村老家,逐渐形成了“留守儿童”的一代。
“有至少6000万儿童在缺少至少一名家长的情况下长大,有约3000万儿童成长过程中没有双亲陪伴,有至少200万儿童甚至在没有任何成年人照料的情况下长大。”致力于维护亚洲儿童权益的非政府组织瑞联稚博执行董事伊娜·肯普弗表示。
报道称,尽管户籍制度带来了种种不平等,但康奈尔大学教授、中国城市化问题专家杰里米·华莱士认为,这一制度有效地避免了中国各大城市遭遇拉美国家目前存在的贫民窟问题。
虽然有利有弊,户籍制度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自20年前起,很多中小城市的普通住房门槛都已经降低,改革的障碍都已清除。”王东表示。
报道称,落户中小城市的便利旨在维持近30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移民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人口移民城市的增幅只有2%,相比前几年明显减少。
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寻求推动经济从廉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转型,但农民工的“回流”将对这一计划造成影响。
另一个可用来鼓励农村移民的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的城市房屋空置率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
不过,华莱士等专家认为这些手段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仍未放宽户籍制度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新华社客户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