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日前召开,会议部署了多项今年将推出或抓好落实的重点领域改革。其中包括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落地,制定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石述思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关于城镇化是三个1亿人,第一个1亿人就是非户籍人口,从经济、社会层面,让2.7亿漂来漂去的农民工有国民待遇,我们迈出了一步;第二个1亿人就是棚户区的改造,这是国家在十八大以后,确定的国家战略;第三个1亿人就是就近借助城镇化的进程,就地农转非。1亿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方案,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第一个功能,从经济角度来说城镇化是国策,通过城镇化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基础;第二个功能更关键,事关稳定,就是非户籍人口带来社会矛盾,是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
石述思认为,有一个问题要引起高度关注,就是具体操作,例如农民工在故乡有地,土地某种程度上,除了帮他解决生活问题之外,还提供了社会保障,农村的社会保障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这一切努力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土地的保障,而这1亿非户籍人口,转化上仅仅是户口本名义上的改变吗?
“怎么能够真正的改善去保障他们的生活?第一件事一定要把过去的非户籍人口给了居住证以后,要坐实,就是待遇问题,城镇户口的含金量主要体现社会保障层面;第二个对于这些新市民,在就业、教育等等相关的公共政策领域坐实,给他们真正的市民待遇,这样1亿非户籍人口变成我们的新市民,才能在公平和正义这两个社会基本的保障内涵下进行。目前破局不错,但是真正做实除了这两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的过程中怎么实现保障的接续,就好像京牌车开去上海进不了高架桥,在我们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地方保护难以实现制度操作的接续,依然很严重,关键在于这种隐性堡垒的消除。”石述思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