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干部”就是指家在城市、工作在乡镇农村的干部。因为家在城市,居住条件相对比农村要好,这些干部一心想往城市跑,想往城市里调动,就不“安分守己”。一旦群众有了难事,想去找乡镇农村干部 “诉苦”,“谈谈心”,却找不到人,久而久之,积聚在群众心中的“怒气”就会“爆发”。这既不利于党员干部形象的树立,更不利于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开展,还会失去群众的信任。
再者,乡镇农村干部每天来回走读,公车私用不说,私车驾驶也会消费大量的燃油,这些费用无不转嫁给基层,增加基层的财政支出和压力,还会滋生腐败的土壤。第三,由于干部“走读”,离开自己工作的农村很远,一旦出现农村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或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第一时间是难以进行有效处理的,弄不好埋下的隐患会随时爆发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那么当乡镇农村干部就要跑遍所有的农户、工厂、学校、敬老院等等,更要熟知每一家农户的地理位置,家里几口人,家庭状况怎样,家庭收入情况等。如果不能做到吃住在乡镇农村,与百姓零距离接触,整天往城里跑,往家里钻,群众办事不见人,有了难事没法找,这样的“走读干部”走掉的不仅仅是对百姓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拥护。
解决乡镇农村干部“走读”现象,决不能“一刀切”,既要用严厉的纪律和制度约束来“堵”,更要用贴心的关怀和耐心的引导去“疏”。只有堵住干部随意回家的“路”,疏通干部难以割舍的“家”,保住干群关系的“脉”,党群干群的“鱼水之情”就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共产党员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