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大会,感谢农民日报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聆听大家的经验介绍。同时也能分享我们成都的一些三农工作的一些做法。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成都的基本事情,成都是国务院定位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同时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试验区。全市幅员面积为11.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是1228万,常住人口超过了1700万,其中按照人口普查的口径,半年以上常住人口是1466万,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是10801亿,增长了7.9%,经济总量在全国所有城市包括四个直辖市在内,我们排在第九位。2015年,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124.41亿,增长了12.6,农业增加值386.5亿,增长了3.9%。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690元,增长了9.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16:1缩小到2015年的1.9:1。
下面我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为题,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第一个问题,从成都实践看,十八大以来,农业战线践行发展新理念成效显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比如总书记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按照这些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应该说中央每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而且我注意到十八大以来的这些一号文件都是在围绕这些新理念、围绕现代化在进行部署。而且中央农办、农业部以及其他涉农的部门,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那么成都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关于三农贯彻的部署,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那么从现在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应该说,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都非常符合我们发展理念的要求。成都的实践,我们也很好地践行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方面,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我们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积极的创新,为全国贡献了9个方面的经验,这是国家发改委组成第三方评估以后提炼了9个方面的经验,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
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也在积极探索,我们承担了11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示范任务。我们的示范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农业部2014年在成都召开了全国都市现代农业菜篮子现场会,2015年又召开了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对成都的经验。因为我们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所以我就不展开了。
我举一个例子,展开一个问题,比如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后面我讲的三农问题,这也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现在谁来总结的问题,农业部提出来要培育职业农民,我们从成都实际出发,我们提了一个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所以市委市政府两次发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部署,每年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开一次座谈会,就问他们需要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怎么才能使搞农业也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探索。第一年探索的时候,农业职业经理人讲,我出去打工,良心好的企业家会给我买保险,我当农民你为什么给我买保险,我说你这个问题提的好,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解决,我们一起来解决,后来我们请人社局、财政局一起来探索,我们可以参照城镇个体户的保险办法,城镇个体户,城镇个体户以个体身份交社保是交20%,企业是20+8,城镇个体户交20%,扣除你外出企业的打工保险本身要交的8%,还剩12%,我们政府给你补贴12%,就以城镇个体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管人社局,我们一起联动来做。后来我们很快把这道制度建立起来了,你在成都当农民,也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且我们给你补贴12%,但是有一条要求,就是你必须每年接受农业部门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才能享受这个12%的补贴,考试不合格不能享受这个补贴。这样也就是说我们欧美国家当农民有门槛,我们在成都当职业农民也有门槛,就是每年要培训考试,我说这样是平等的,他们说是。
第二年开会又提出问题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办的专业合作社和流转的土地能不能多享受一些补贴,我说这不要做减法,要做加法是可以商量的,后来我们又商量,找来可以高出10%—20%,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办的合作社,可以高出12%—20%的补贴,这样他们积极性就来了,第三年座谈的时候,他们又提出来,我现在规模经营了,我的粮食没法晒,我说这个问题有道理,我们又来研究,我们对全市系统的空间设施进行布局,我来粮食主产区在什么地方,按1万亩一个烘干设施的布局,布局要以一共建70个烘干设施,每个烘干设施要投入300多万,我们商量财政补贴一半,支持他们贷款一半,而这补贴这100多万要量化给农民,增加农村的财政收入,他们觉得可以。这样我们几年下来,我们农业职业经理人关心的具体问题解决了,所以在创新方面,我就展开这一个例子。
第二个方面,在协调发展方面,由于成都是统筹城乡的改革试验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提出了重点推进城乡制度统筹、建设统筹、产业统筹、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治理五个统筹。这五个统筹方面,我展开一个,就是在制度统筹方面,我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们这几年实现了城乡的就业、社保、医保、低保的城乡一体。所以说成都现在当农民也好、工人也好没有制度差别,只有收入差别。根据你的收入情况,比如城乡医疗保险是统一的,我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转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是60%—300%,城乡居民保险合并是10%到50%,就和60%刚刚对接起来,便于制度的上下的转接,所以城乡养老保险没有差别,城乡医疗保险我们也统筹了,城乡低保我们也统筹了。我们分两个步骤,第一个以县为单位统筹,第二个阶段把城市发给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层次统筹,所以在2015年我们实现了分三个层次统筹,像我们的低保标准最低是450,远郊是450,近郊是500,中心城区550,每个月的低保标准。我们现在的扶贫的任务,低保线,成都的最低保线5400每年,所以我们的扶贫标准就定的高一点,我们现在就定收入低1万块钱的倒排100个村扶贫开发的帮助村。
在绿色发展方面,成都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我们从2009年开始,每年搞总养循环的示范项目,就是原来环保部比较强势,要求农业部门不断的管引资企业,我说你这样管,何时是一个尽头呀,成都中心城市不准养也就罢了,近郊也不准养,远郊也不养,今后我怎么吃猪肉,吃家禽,我说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我们就是要按照总养平衡的要求来编制规划,比如以村为单位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根据每个村的土地,能够消纳多少有机肥,来倒算可以养多少家禽和生猪,这样我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是妥行的。通过多年的努力,土壤的有机肥大力提升,农业的产品质量会大为改善,同时我们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流经成都的每一条河流进行系统治理,为此,我们搞了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要投资1700亿,对流经成都的每一条河流都要进行系统治理。历史发展方面,举这样的例子。
在开放发展方面,我们是既下工夫引进一大批企业进来,包括这几年我们引进联想等一大批企业,同时鼓励像新希望企业走出成都、走出四川、走出国门发展,希望他们带动成都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在共享发展方面,成都的比较多了,我展开一个问题,比如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问题,这几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对农户的每亩基本农田,每年补贴400块钱,对一般农田补贴300元,这笔钱怎么用,在劳动以内不能套现,只买设备,而且我们每年提起10%,建立了农业的保险制度、担保制度这样把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一些制度起来。同时给我们每个村40万的村工资金,怎么花,完全由农民自己投票,投票多少分轻重缓急来解决,农村的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和社会管理的短板问题。所以通过成都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序列安排部署和政策措施,完全符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顺应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新期盼。这是我分享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从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农业展现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陈锡文主任刚才讲还有重要性、紧迫性。当然,三农发展的问题,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就不展开了,我只是归纳一下,比如以农业发展为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刚才说的,地板太深,天花板受限,这是对农业最大的问题。大家展开讲就有很多了,人均耕地少规模经营不够,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调动农业科技积极性的制度不够,还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还不够,还可以列举很多问题,我就不展开了。
农村,我认为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有几个:一是市场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到位。这是我认为农村当前最突出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保障的力度还不够,这两年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下了很大决心,给了很多经费支持,建立了农村的社保制度,但是我也研究了欧美国家的社保制度,我感觉我们的社保制度、城乡差距还比较大。支持力度还不够。所以,就让我们的土地来承担了一部分社保功能,让农民自己来解决社保问题,这是不公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不够,我很担心在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机遇期过去以后,我们的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将会更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个窗口期,中国正在进行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我们应该让农村和城市互动,让农村的资源变资本,农村市场的力量,再加上政府的力量,共同来解决三农问题,这样我们才会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次机会,否则我们将错失农业发展的机会。
农民的问题,大家很清楚,现在青年都外出了,剩下一些老人搞农业,怎样让年轻人进农村,作为特大中型城市也在探索,刚才和大家分享了,还在路上,还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第二个问题,我就不展开了。第三个问题,从四化协调发展看,十三五期间,农业战线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应走在全国前列。很明显,在当前的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农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也是一个短板,所以“十三五”期间,我认为我们农口战线、农业展现应该有紧迫感,应该更努力工作来缩小这个差距。
分五个理念来看,第一是我们的做法,我的思考,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农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这里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这是当前最重要的,成都已经探索多年了,我到市政府工作,用了三年工作搞农村的产权确权颁证,是波澜壮阔的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把它干完了,这是仅仅迈出第一步。一个秘鲁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资本的秘密》,篇幅不长,很深奥,讲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为什么落后,落后的原因就是资产成了僵化的资本,没有变成现代资本参与市场的竞争。而且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制度造成的,法律不公造成的,只解决了20%的合法产权问题,80%的产权不合法没有解决,没有进入。所以,我挺稀罕这本书。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第一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第一把确权颁证赶完了,另外成立农交所,再就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索,每年走几步,积累下来就很大步。
第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个大家也很熟悉,核心是要把农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比工业多了两个东西,我是长期当经委主任的,全程参与了工业改革,现在用工业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看农村的改革,有些是可以借鉴的,有些是不能借鉴的。但是有些相同的市场主体的培育是可以借鉴的。
第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这方面的文章也很大,尤其是怎样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篇文章是一篇大文章。我们有一个市属科研单位,我问他,你现在能搞科研的有多少?说15%。我说制度再不健全,几年后15%的科研人员都没有了。分配制度僵化造成的,奖励制度不全造成的。
四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这也是我们当前明显的短板,很多工商资本想下乡,但是一下乡以后,资本就打折了,一个企业说我投入六千万的涉事农业,贫困贷款只能贷一千万,五千万的资本就动不了了,不能参与循环了。所以这方面的文章空间很大。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想做三件事情,第一是推动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农田建设尤如抓工业园区一样,工业园区提了三通一品,后来提七通一品,农业也应该借鉴工业这个理念,抓高标准农田。我们最近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大决策,向农业开发银行贷款50多个亿,在未来三年干一百万,有真正的高标准的农田,要实现七网合一。七网就是田网、汽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前两年农业部在东北开会,我向东北同志学习,他们的电信服务商把宽带已经接入到天地去,四川成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回去跟他们商量,说不行,必须向东北学习,要解决农业物联网的问题,就必须要下乡,WIFI要向农村发展。我觉得还有设施用地,这是我们当前很痛苦的问题。过去国土部门编土地利用规划,板块砖的搬,农口不吱声,一万亩基本是农田,中间找不到一亩地是一半农田,一半是建设用地,搞得十分痛苦,我们现在谈了一些大项目,老是谋不到地,是规划造成的,我们要吸取教训,这次规编,我要农口的同志要介入,当组长或者副组长,后来书记也同意,并列组长,我和国土局长讲,你只要不按我的观点做就不签字,怎么办?我说一定要根据每个产业的特点,规模经营的特点,网状化的布置一般农田和建设用地,这样为今后五年、十年涉事农业发展以及粗加工发展和物流发展留空间,否则全部搞为基本农田怎么动呢。所以,我只展开这一件事情。
第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这个我不展开了,第三是推动农业基地三区合一,现在我们成都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好,我们提了三区合,农产品的生产区、农产品的加工区、粗加工区、乡村旅游风景区,叫三区合一统筹规划。我个人认为,现在搞的现代农业已经不能只是学农的来指挥的,要搞复合型团队,要有学农、学建筑、学艺术、懂文化的,要有懂理由的一起来做规划,这个规划才是最佳规划,才能让我们的农民的农产品产值收益最大化,农民的增收最大化。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种养循环,促进农业科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农业生产保护,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一是要积极走出去,我最近接触了一些企业家,也看了一些资料,我感觉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空间很大,商机很多很多,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走出去,担心国外的法律法规的问题,政局稳定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走。今年要求农委和外办一起搞的,我们把外国大使到成都办讲堂,我们一起来听介绍,来研究国外的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请进来,三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第五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二是促进产村乡融,这个我稍微展开一下。我们觉得农口以及是几张皮,搞产业的和搞新农村的是几张皮,所以产业建得好的地方农村很差,农村搞得很漂亮的话产业很差,所以这几年我说一定要统筹起来,提出了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搞阵地战,一片一片改,干新农村,磨刀不误砍柴工,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三种方式,第一是保护,首先把保护名单列出来,哪些村落有文化价值,把它列出来保护,挂牌保护。第二,新建,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建。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规划编好,所以这几年我们总结了小组为生、小规模组团式为田园生态化这样新农村建设理念,在全省大会总结推广,后来也进行了展示,让农村像农村,城市像城市,不能把城市的理念生搬硬套在农村去。另外是改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都改建,我们实行全部自愿的方式,允许他后觉悟,后觉悟一定要付出代价,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搞一个门槛,后来的对不起,让你付出一些代价,否则你每次走后面,那也不行。新农村,我们通过保护建设改造三种方式来推进,通过产业结合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既解决产业问题、增收问题和居住问题。
三是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农业,尤其是都市农业,它的功能开发的潜力很大。在成都有些农民,我问他希望政府帮你干什么。说我希望你们科研人员帮我研究一下,让桃花多开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我今年的增收就完成了。我说你的要求不高,但是我的科研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我今天分享的不一定正确,谢谢大家。
(作者系成都市副市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