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又到了招聘旺季。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的异地务工人员返岗比例较2015年(93.88%)下降了0.26个百分点,节后广州企业需补员18.91万人,相较去年需增加2.5万人。
“广州节后用工缺口近19万人”,这样一条消息随着上述调查报告的公开,让人感觉广州今年出现了巨量的用工荒。不过,很多的数据其实都处于一个“数据链”中,单纯拎出来进行简单化解读,意义不大。真实的情况是,截至去年底,广州市纳入人社部门就业登记的企业总用工规模为734.53万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521.24万人。当前18.91万人的用工缺口,只占企业总用工规模的2.57%,这在“流动中国”中,应该被视为一种常态。因为既然有流入,也应该有流出,约6.38%的异地务工人员或将不再返岗被视为流出,那么相对应的,就会有新增流入人员弥补缺口。所以,不必为近19万人的用工缺口太过惊讶。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调查报告所透露出来的用工缺口结构。调查显示,扩大用工规模、维持现有用工规模、缩小用工规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27.36%、64.15%、8.49%,即逾六成企业将维持现有用工规模。企业对新招员工的文化程度及技能水平要求有所下降,其中对初中学历和初中学历以上人员需求均呈下降趋势,对无学历要求却较去年上升了9.25个百分点;对初级工和中级工及以上人员需求亦均呈下降趋势,对无技能要求却上升了5.9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转型,一定程度上,即便出现用工规模的适度减缩亦不为怪。众所周知,“机器换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率先起步,这种转型肯定会影响到用工规模,同时对新招员工文化程度及技能水平,会有更高要求。然而,今年广州人力资源市场反倒出现了对无学历、无技能人员的需求明显上升的情况,这很令人费解。
广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曾分析,招工难主要体现在三个行业,建筑类、餐饮类、制造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表示,广东服务型企业现在都出现用工难。以餐饮业为代表,若是类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那么将支持对无学历、无技能人员的需求明显上升。然而,对无学历需求9.25个百分点的上升势头,显然不是餐饮业可以独自支撑的。
确实有必要搞清,广州各个行业到底缺怎样的人,这在大数据时代并不困难,然而其价值却非同寻常。一者,可以用来研判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和进度;二者,政府可以出台针对性措施予以扶持,就像广州准备委托高校“订单式”培养儿科医生一样。
(作者系大学教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信息时报2016-02-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