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花垣县:深化“互助五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 作者:花垣县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06 录入:易永喆 ]

——湘西州花垣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花垣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践中持续深化“互助五兴”(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全力落实“五个到户”(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党群干群强大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共建互助小组9950个,联结群众6万多户,覆盖26万余人,以互助小组为基本单元,以“五个到户”为抓手的基层党建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领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大阔步前进。

WechatIMG6.jpeg

一、构建责任共同体,做到党员联系到户坚持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深化“互助五兴”、落实“五个到户”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作用,不断增强与群众联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健全联系责任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考核机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级第一责任人,县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为村级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直接责任人,确保责任层层落实。推行党员结对帮扶“双指导”,县直机关明确骨干党员联系村党员,联系干部指导帮扶对象,促进互助小组发挥互助实效。推行农村党员互助小组长“双联系”,不仅联系自己小组成员,还联系非党互助小组长。

WechatIMG5.jpeg

二是优化组织体系管理。建立以村党支部为领导主体,探索“村党组织-党员+互助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农村党组织体系,通过充分调动无职党员、村民代表和能人积极性,基层党组织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家里。如,十八洞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由党员群众自荐、村民小组推荐、村党组织把关确定,打造了一支由31名党员和10名入党积极分子、村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组成的“互助五兴”小组长队伍,每名组长联系5户农户,非党互助小组长由党员联系指导开展工作,实行挂牌制度,共组建41个“互助五兴”小组,实现全村225户农户全覆盖。三是精准考核到户。把推行“互助五兴”工作作为全县各级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

制定积分细则,对互助小组量化积分,发放积分券,凭积分券到积分超市兑换物资。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强化积分超市保障,确保每月开展大评小奖的奖励得到兑现。对联户效果差的正常离任村干部、“7040”党员取消当年生活补贴。把互助效果纳入年终村党支部绩效考核,并作为优秀党员评比的主要考核内容;党员互助小组长的党员积分与互助小组的积分挂钩,互助小组的积分按60%折算,作为党员年度积分。二、结成命运共同体,做到政策落实到户“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由1名党员与5户群众结成互助小组,围绕“五兴”互帮互助、心心相印,形成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一是在思想上保持党群一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入户宣传、串门交流、田间课堂、院坝会议等形式,互助小组长组织村民学习《学习互助兴思想・农民读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普及巩固脱贫攻坚、富民惠民政策,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观念深植于民。充分利用农民夜校、科技讲座等方式,让支部教育群众、党员带领群众、能人带动群众,激发共同走向富裕的内生动力。

WechatIMG8.jpeg

二是在行动上保持党群一体。按照“居住相邻、关系融洽、双向选择、平等互助”的原则,从村党员中选择党性强、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或热心公共事业的乡贤能人,联系5户左右群众建立互助小组,全面实现互助小组长与村民代表会议代表“双向交叉”,真正做到平时“有事一起办、有难一起帮”,推进党群间、邻里间互帮互助、互相进步,不断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感和使命感。互助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全力推动政策落实到户,确保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三是在目标上保持党群一致。聚焦乡村振兴总目标,着力搭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引导党员群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做旁观者,推动目标同向、产业同兴、共同进步,让党员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让群众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三、发展产业联合体,做到产业对接到户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措施,大力推行产业对接到户,党员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一是党建引领谋发展。发挥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把脉定向的主导作用,结合村情实际,体现群众意愿,谋划产业发展思路,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把产业和项目规划到村到户,为群众找准稳定致富的好路子。2020年全县230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全部超过5万元,99个村超过10万元,十八洞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200万元。

WechatIMG9.jpeg

二是群众抱团促发展。组织村级党组织依托现有资源禀赋,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旧模式,采取党员引领、资源互补等办法,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合作社。通过引导组织产业类型相同、居住相近的群众,每五户建立一个互助组,做到农事互帮、资金互助、信息互通,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村集体经济“致富共同体”。例如麻栗场镇黄土坡村1400亩茶园由30个互助小组分块管理,销售收入50%归互助组农户所有。

WechatIMG10.jpeg

三是能人带动助发展。让产业能人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带动引领的作用,以产业互助组为基本单元,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群众可以以土地、资金、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产生效益后按股份分红。

WechatIMG7.jpeg

如,吉卫镇夜郎坪村、白岩村大力发展吉卫大米、蚕桑、吊瓜等村级集体经济,夜郎坪村188户247人、白岩村146户206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四、建好综合服务体,做到精准服务到户聚焦精准服务到户目标,着力提升互帮互助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把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市场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一是强化“一门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近年来,全县投入1.1亿元新建、改造村民服务中心147栋,致力打造连心、便捷的“湘西e路通”县、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主动下放政务服务事项到村一级45项,为村民提供教育、医疗、文化、行政等家门口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建好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让党员服务力量更加强大。每个村(社区)至少成立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坚持做到“群众生病卧床上门看、红白喜事上门帮、矛盾纠纷上门劝、不满情绪上门疏、突发事件上门访、美丽家园一起建”,让村级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同时,建立以互助五兴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以互助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从2021年起,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与互助五兴年终考评全面挂钩,拿出40%左右的纯收入,分5个等次对参加互助组的村民进行奖励。三是充分用好电商平台,让农产品“出山”更加便捷。充分运用党建“湘西e路通”平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等载体,大力推进网络生产互助,培训电商从业人员5500多人次,累计实现网络交易额7.23亿元,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五、建成治理共同体,做到民情走访到户坚持以民情走访到户为抓手,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逐步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WechatIMG11.jpeg

一是充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通过深化“互助五兴”,抓实“五个到户”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促成基层党员干部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把过往的党组织领导架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和自治架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民”统一综合成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发挥作用)—互助小组(党小组、村民小组、网格化全融合)—村民”的治理架构,把农村无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小组长、网格长和乡贤能人等全部吸纳为互助小组长,通过互助建组的“全覆盖”,实现互助小组长与村民代表会议代表的全面融合,将村民代表会议代表的职责和作用进一步实化,党支部每月收集形成“民情台账”和“问题清单”,让村民自治的诉求信息反馈更加精准,群众参与村务更加直接,党员服务群众举措落实更加高效,全面提升村民自治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坚持围绕文化兴村、依规治村、移风易俗开展乡风互助,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相互监督和劝导提醒,规范人情宴请,开展民俗文化体育活动,以身边人评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板塘村按照“互助五兴”五个方面的内容,设置了集体奖“互助五兴先进小组”,个人奖“热心公益模范”“脱贫致富示范户”“邻里和谐户”等15个奖项,定期评选“最美庭院户”颁发流动红旗,使“互助五兴”的目标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三是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文明创建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网格服务管理、一村一警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持续抓好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抵制“黄赌毒”,依法调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加大打架斗殴、打牌赌博,违规宴请的治理力度,坚决抵制信奉迷信、重男轻女、不讲卫生等不文明行为及现象,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湘村行动.jpg

(供稿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人民政府;乡村发现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