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庄晋财: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9 录入:王惠敏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对大家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大家熟悉他,是因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其实,我对南方科技大学究竟跟国内其他大学相比有何不同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今天读到一篇关于朱清时院士的采访报道,得知他现在对佛学很有研究,并认为现在的世界,看起来纷繁复杂,日新月异,但人们的确存在“走得太快了,灵魂已掉在后面”的堪忧!比如现在大家热衷于人工智能,让它替代人所做的一切,实现成本更低,质量更稳,效率更高。但却很少人会去考虑,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干什么呢?过去资本家要发财,办工厂剥削工人,工人尽管受剥削,但还能凭体力赚口饭吃,现在掌握人工智能的少数精英,根本不用依靠人就可以拥有上千亿的资产,而其他人却因为失去工作机会连生存都成问题,用朱院士的话说,“大部分人连想被剥削都没有机会了!”这算不算是社会进步呢?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在城市存在,在农村也同样存在。现在到农村去你会发现,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心情是急切的,他们希望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变得富裕又美丽。所以,一方面竭尽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力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聚集要素,努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诸如“工商资本下乡”、“土地规模化经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等方法层出不穷,目的不为别的,就为农村生产要素能够尽快生出金蛋!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农村像城市一样漂亮夺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统一规划使农村房屋整齐划一,同样的高度,同样的大小,走进村庄就像走进城市的居民小区。没有选入新农村试点的,也尽量要求跟城里一样漂亮,于是禁止农村家庭养猪以免污染了房前屋后,禁止农民搭建铁皮屋以免影响了村庄外观,拆除农家不再居住的旧屋以免村庄看起来破败不堪。按理说,不管是追逐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追逐农村的美丽漂亮,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但是,这些年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确也存在“政策走得太快,把农民抛在了后面”的堪忧!

那么,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十九大报告是这样表达乡村振兴目标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这二十个字看,最终要落实到“生活富裕”,谁的生活富裕?当然是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因此依我看,十九大报告说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人,说到底是农民,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农民这个群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却没有均衡地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城乡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始终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要求我们始终要围绕农民的利益行事,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农民对美好社会追求的愿望:

首先,要满足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是人的生存需求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因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及不断增长,在现阶段仍然是核心工作之一。报告中指出要让农村的“产业兴旺”,让农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衍生新业态,以此繁荣经济。但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产业发展的“效率”上,不管是工商资本下乡,土地规模经营,还是农村新产业的兴起,都首先要考虑农民在产业兴旺当中是否能够获益。因此,在乡村产业兴旺过程中,农村外部的要素进入是必须的,但外部要素进入农村以后与农村存量要素之间的“互惠连续共生”关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要素共生,任凭外部要素雇佣了土地与农民,让产业振兴的成果不能惠及农民,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说到这里,我很赞同朱院士的一个看法:他认为黄山风景区没有用现代化的办法替代那些挑夫去运送山上所需的物资,因此而保住了附近农民的饭碗,是一个可以称道的举措。的确如此,与农民的饭碗相比,效率就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了!

其次,要满足农民对人格尊重的需求,这是人的情感与归属不可或缺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中说到“治理有效”,明确指出要做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这里,农民“自治”放在最前面,因为我们相信农民的素质与素养,不把农民看作是天然的低素质群体,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在我的记忆中,城市导向的战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让城市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乡下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农村人蔑视的贬义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希望改变这样的思维惯性,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在人格上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我们的农村政策不管是制定过程还是执行过程,都需要考虑农民的人格尊重问题。比如,为了村庄外观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拆掉农民的猪栏、铁皮屋、柴草房;整齐划一地要求农村房屋建得一样高,一样的格式,就有可能让村庄外表统一了,却使农民的心与政府不统一。有一句话说,乡村振兴,应该使农村像农村,而不是让农村像城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几千年乡土文明在一朝被抹掉,农民心里的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应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满足农民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的理想抱负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记得二十几年前我参与一个关于农村扶贫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阅读文献时总看见不少研究者会把贫困农民描写成“封闭、愚昧、懒惰”等等,似乎他们的穷都是个人原因造就的。但是为了完成那个研究我去了广西最为贫穷的河池地区都安县一个乡调研,发现那些贫困农民其实有着非常强烈的进取心,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实现意愿,但是由于没有基本的设施条件,他们没有办法承担制度变迁的高昂成本,的确发生了一些向政府等要靠扶贫物资的事情。然而,后来在政府“以工代帪”扶贫政策帮助下,他们硬是利用政府资助的钢钎、炸药等物资,在陡峭的大石山区凿出了绕村公路,使村庄经济得到根本性改变。由此我想起舒尔茨的一句话“只要有了适当的刺激,农民也会点石成金”,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农民的自我实现需求。十九大报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业创业”,这就是相信农民是具有自我实现需求的。然而,我们的许多学者和地方政府干部,是不太相信农民有自我实现需求的,我这几年着力于研究农民创业问题,记得在请教于一些学者与地方领导这个问题时,许多人就问我一句:“农民还能创业?他们怎么有能力创业呢?”但在现实中,农民创业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只是我们没有重视他们的创造力,而把农村产业振兴的希望仅仅寄托在“招商引资”上罢了。

由此观之,乡村振兴目的在于振兴农民生活,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任何忘记这个目标的乡村振兴,都是远离我们初衷的。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这个很重要,如果不爱农村与农民,怎么能够为“三农”服务?怎么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呢?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