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纪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问题。萧县龙城镇李台村扶贫专干刘步海对该村贫困户蒋某在萧县县城拥有房产,对村民刘某某、李某、许某某三人名下有机动车辆等情况毫不知情,因识别不精准、把关不严,刘步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5月3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些年来,通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生产条件。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没有实现脱贫,很多群众生活依旧很困难,他们过着让人很揪心的生活。未来五年,国家立志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是工作重心。所以,国家的扶贫开发不断缩小帮扶单位,从区域扶贫,到县域扶贫,再到村域扶贫、户域扶贫,扶贫开发不断走向精准化。
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真扶贫,让真正贫困人口获得实惠。如果扶贫干部连对贫困户是否拥有房产,家庭条件如何等情况毫不知情,何谈精准扶贫呢?不是闹笑话吗?前不久有一则扶贫报道,说的是有个地方为让上级检查工作时看到他们的“扶贫”成绩,居然让小学生们披着白化肥袋子,远远地趴在山坡上装羊群,实在有些可笑。
其实,如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扶贫”乱象,说白了源于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因为不严不实,领导干部扶贫变成为了摆摆样子、作作秀,脱贫只是简单的统计数据、灌灌水。到头来,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贫困户还是贫困户,且贫困人口有增无减,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党员领导干部一辈子的事,要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就必须以“严”的态度真扶贫、扶真贫,以“实”的作风谋事、创业、做人。如此,精准扶贫才不会沦为形式主义,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心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