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群众需要“转码”的语言

[ 作者:胥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26 录入:吴玲香 ]

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5月24日《人民日报》)

语言是一门艺术。一个人德行好不好,开口见分晓。一位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咋样,一开口也能够“见全身”。

在某些特定的“情景”对话中,好的语言是打开群众心结的金钥匙。比如,在脱贫攻坚成效评估过程中,全拿规范的书面语来提问: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有没有派结对帮扶干部来你们家?有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听得村民好不耐烦,得到的答复往往就是“没有”或“不知道”;但,如果换一种贴近群众的语言:平时有没有干部到你们家里来?有没有跟你们一块儿想办法多收粮食多挣钱?面对这样亲切易懂的询问,村民们才能听得进去、答得出来。

好的语言能让群众掏心窝子,否则就会吃闭门羹。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破译”红头文件、“转码”官腔,这样的语言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语言。

然而,现实中有干部在给贫困户宣讲政策时,怕说错话,老习惯照着文件原原本本地念。台上讲得干瘪枯燥,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大多数贫困户根本不晓得政策文件到底说了啥,对参加村民会议也不积极;有干部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少了嘘寒问暖的语言,送温暖就变了味,感觉像是“施舍”,反而让人心寒;还有干部面对群众咨询办公室电话号码时,不是“我帮你打”、“我带你去”,而是“没有电话”“不知道”。冰冷的语言就像一把插在群众心窝的匕首。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领导干部好好说话是一门学问,说好话更需要大学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走访时,苗族石爬专大娘家里没电视,认不得总书记,她问习近平:“该怎么称呼您?”习近平称石爬专为大姐,回答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服务员”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与困难群众的距离。

党员干部如何好好说话?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流,如果能说一口地道的“乡音”,这本身就证明了干群关系亲密无间,一个干部如果长时间高居“楼堂馆所”,听不见群众声音,自然学不会群众语音,与群众交流要么文质彬彬,满口之乎者也,要么就是官腔官腔,自然竖起一道隔阂墙。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经成为常态。今天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不掌握语言技巧,不会群众语言,脱贫攻坚、小康建设都难以顺畅开展。

群众需要“转码”的语言,党员干部需要用心学习,用心说话,带着真感情说真心话,拒绝“高冷”,还原“草根”,少说“官话”,多说“白话”,这样才能与群众心心相印。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发改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