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行走泸州、宜宾、自贡等地,探寻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四川日报4月5日)
中医上的土方子,又叫偏方,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很实用。拔除贫穷的“病根”,也需要这样实用的土方子。
精准扶贫以来,很多地方都能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扶贫策略,但还是有一些扶贫干部喜欢“拿来主义”,一股脑地照抄照搬别人的扶贫经验,结果产业扶贫搞成了“南橘北枳”,既浪费了扶贫专项资金,又让贫困户失去了脱贫信心。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四川泸州、宜宾、自贡等地,在扶贫中想办法、找路子、搬凳子、架梯子的“实招”,这些土方子,没有花架子,却很实用,很接地气。
范正祥因妻子患糖尿病,生活不能自理,只好留在家照顾妻子,平时靠种地、养土鸡维持生活。通过需求梳理,村里搭建一些公益性工作岗位平台。如今,范正祥干起“村美容师队”队长,每天带领15名贫困户打扫全村的公共卫生,每月有300元的收入。由于有建房经验,范正祥还积极参选建房委员会成员,义务为村民的新居建设做质量监督。今年的换届中,范正祥被一致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在他的带领下,马安村11组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向阳花。“我流转了3亩,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范正祥颇为欣喜。去年底,村里办起了“支部党校”和“农民夜校”,范正祥经常去听课,“不能总是‘等靠要’,自己也要努力脱贫致富。”范正祥说。
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只有解决了贫困户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保证贫困户被“扶上马”后不“摔下来”。要解决“等靠要”思想问题,关键在于让贫困群众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够给生活带来切实的变化,让贫困户的生活有“盼头”。“盼头”来了,动力就有了。
扶贫土方子,解决了贫困户“动手能力弱”的难题,让贫困户在自力更生中寻找到一条条脱贫致富的门路,既接地气,又涨脱贫攻坚的士气。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机关事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