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报道,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由中宣部会同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部门于2015年12月启动实施。目前,已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约5000个。河南省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选择5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先期试点,带动全省299示范点在10月底前全面建成,打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最后一公里”。安徽省将示范点建设与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结合起来,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新华网 11月24日)
底层民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缺乏与其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是相关联的。忙于“糊口”便无暇顾及教育与文化;教育和文化的缺失又造成了底层民众精神的封闭与视野的狭隘,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的创收脱贫。因而,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既要扶贫,也需要扶文化,绝不能让精神匮乏成为精准扶贫的短板,也绝不能让贫困地区的民众文化素质拖后腿。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实施一年来,各地以建好用好管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契机,采取从反面看问题,和常规事物对着干或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补齐文化短板,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能有力地激发了各地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基层工作文化教育的有力措施,产生了显著的带动效应。
笔者认为,对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政策能否落实,文化服务能否全面落实的关键是由谁来带头。只有用大量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输入新鲜、活力的血液,才能够对贫困地区的文化状况做到精准地探底,通过这种方式,精准扶贫工作上也同样能做到“一带一路”。因而,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并支持年轻有活力、有激情的文化人才进驻乡村,并着力在最基层培养当地的“文化能手”,如此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更能通过从外界吸收“能量”促使文化生态文明兴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